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29卷  第11期

构建Z型BiVO4/BiOCl@C异质结提高光电化学性能

李佳欣,袁豪,张文杰,朱瑞杰,焦正波

封面故事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是缓解当前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诸多半导体异质结中,Z型结构以其独特的电荷转移模式和保持光生载流子的强氧化还原能力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探索Z型结构的合理构建尤其是在光电极上摸索电荷转移介质的架构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正如封面图中中空碳球作为上层多孔钒酸铋薄膜与周围氯氧铋多面体的电子转移介质,构建了一种在光电极薄膜上的新型Z型结构,并表现出了优异的光电催化性能。Z型光电极以储量丰富的海水作为背景,即表达了其水中工作的外部环境也暗示了光电催化分解水的广阔应用前景。

显示方式:
研究论文
三明治结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碳/氧化亚硅@石墨烯负极材料
李兆麟, 杨耀宗, 王捷, 杨朝, 赵海雷
2022, 29(11): 1947-1953. doi: 10.1007/s12613-022-2526-0
摘要:
氧化亚硅因其高理论比容量和丰富自然资源被认为是下一代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然而,氧化亚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较大体积变化引起电极结构不稳定,造成性能的衰减。本研究提出一种碳包覆层–氧化亚硅–石墨烯的三明治结构,有效提高氧化亚硅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的结构稳定性。石墨烯和碳包覆层构建出一个围绕氧化亚硅颗粒的三维电子传输网络,不仅提高材料的电极反应动力学过程,而且能均化材料表面的局部电流和电极反应程度,实现材料体积的均匀变化。此外,存在于氧化亚硅和石墨烯之间的硅–氧–碳键可以增强颗粒在石墨烯片层上的附着强度,防止氧化亚硅在嵌脱锂过程中从石墨烯上脱落。得益于上述结构优势的协同作用,碳/氧化亚硅@石墨烯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0.1 C倍率下循环100圈后比容量为890 mAh/g,容量保持率为73.7%。另外,材料经历前35圈电流密度从0.1 C到5 C的逐步上升的充放电循环后恢复到0.1 C的低电流后,仍表现出886 mAh/g的可逆比容量,对应容量恢复率93.7%,表明材料的倍率性能优异。该研究提供一种提高高容量型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结构稳定性的新策略。
研究论文
镁掺杂氧化锰电极材料用于高性能水系镁离子二次电池
赵越, 王贝, 施敏杰, 安世博, 赵丽萍, 晏超
2022, 29(11): 1954-1962. doi: 10.1007/s12613-021-2346-7
摘要:
水系镁离子二次电池在低成本与高安全性储能设备中应用前景广阔。虽然氧化锰被认为是水系镁离子电池中一种有潜力的电极材料,但其电子导电性低和循环性能差的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氧化锰电极材料实际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氧化锰电极材料的镁掺杂工程技术,同时对构建的镁掺杂氧化锰电极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DFT理论计算证明了镁掺杂对调节氧化锰电子结构的重要作用,并且原位拉曼结果也证实了镁掺杂氧化锰在充放电过程中可逆的相变过程。因此,该电极材料展现出高比容量(419.8 mAh·g−1),以及优越的循环性能(1000次循环后容量几乎没有衰减)。基于这种镁掺杂氧化锰电极材料,我们成功组装了一种软包装型水系镁离子二次电池,该储能器件具有优越的电化学储能性能,实现了水系镁离子二次电池的高比能与长续航特性,揭示了其在高性能能源技术领域中的巨大应用潜能。
研究论文
利用异丁基碘化铵表面钝化法提高Cs0.1(CH3NH3)0.9PbI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Wakul Bumrungsan, Kritsada Hongsith, Vasan Yarangsi, Pisith Kumnorkeaw, Sukrit Sucharitakul, Surachet Phaduangdhitidhada, Supab Choopun
2022, 29(11): 1963-1970. doi: 10.1007/s12613-021-2382-3
摘要:
本文通过使用异丁基碘化铵 (IBA)对Cs0.1(CH3NH3)0.9PbI3 薄膜进行表面钝化来提高Cs0.1(CH3NH3)0.9PbI3太阳能电池器件的效率。首先采用 FTO/SnO2/Cs0.1(CH3NH3)0.9PbI3(FTO,即氟掺杂氧化锡)和 IBA/Spiro-OMeTAD/Ag制备了n–i–p 结构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然后,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重量的 IBA 钝化对 Cs 掺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PSC) 的影响,并与未钝化的器件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使用 5-mg IBA 钝化器件的功率转换效率 (PCE)为15.49%,高于非 IBA 钝化器件的12.64% 。同时,与 Cs 掺杂器件相比, 5-mg IBA 钝化器件的光伏参数明显得到改善。此外,晶体结构中PbI2相的减少、较低的电荷复合率、较低的电荷转移电阻和改善的钙钛矿薄膜接触角等结果进一步证实了IBA钝化器件具备更好性能。因此,对Cs0.1(CH3NH3)0.9PbI3进行 IBA 钝化是提高 Cs 掺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有前景的技术。
研究论文
构建Z型BiVO4/BiOCl@C异质结提高光电化学性能
李佳欣, 袁豪, 张文杰, 朱瑞杰, 焦正波
2022, 29(11): 1971-1980. doi: 10.1007/s12613-022-2481-9
摘要:
利用半导体光催化剂分解水是目前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燃料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大多数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由于可见光利用率较低以及光激发电子-空穴对复合速率高而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范围。因此,复合光催化剂通过提高电荷转移效率来改善单组分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本文旨在开发一种光电催化性能优异的BiVO4基Z型异质结作为光催化分解水体系中的光阳极,以此来提高光电分解水的效率。在可见光照射下对制备的一系列BiVO4基光催化剂进行光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Mo,W:BiVO4/BiOCl@C构建的Z型异质结的性能最优异。其光电流密度和入射光子-电子转换效率(IPCE)分别是纯BiVO4的5.4倍和9.0倍。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可知,光电化学性能的提高归因于Z型异质结的构建,从而增强了可见光吸收范围并降低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率。这项工作为光电化学(PEC)水裂解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构造Z型光电极的策略。
研究论文
挤压对TiC纳米颗粒增强低合金化Mg–2Zn–0.8Sr–0.2Ca基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王泽东, 聂凯波, 邓坤坤, 韩俊刚
2022, 29(11): 1981-1990. doi: 10.1007/s12613-021-2353-8
摘要:
镁合金作为轻金属材料的代表,在电子、交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镁合金仍存在强度低、延展性差和耐蚀性差等缺点,改善镁合金的强塑性已成为拓宽镁合金在工业应用的中的首要问题。本文利用超声辅助半固态搅拌法成功制备了TiC纳米颗粒增强低合金化Mg–2Zn–0.8Sr–0.2Ca基复合材料,并且对铸态复合材料进行热挤压变形,系统研究了挤压对其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的挤压温度或挤压速率下,复合材料动态再结晶的体积分数和再结晶晶粒尺寸有所降低。挤压条件为200°C, 0.1 mm/s时,复合材料中出现了晶粒尺寸约0.3 µm的细晶组织。挤压后的复合材料呈现强基面织构,当挤压温度从200℃增加到240℃时,基面织构强度随之增加。挤压条件为200°C,0.1 mm/s时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达480.2 MPa,屈服强度为462 MPa。对其强化机制进行理论计算表明相比与其他强化机制,细晶强化对强度的贡献最大。通过分析三种挤压后的纳米复合材料断裂行为,表明其断裂方式为韧脆混合型断裂。
研究论文
Ti–6Al–4V合金微弧氧化膜在磷酸盐/硅酸盐电解液中的生长动力学过程及其机理
翟大军, 邱涛, 沈骏, 冯可芹
2022, 29(11): 1991-1999. doi: 10.1007/s12613-022-2413-8
摘要:
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是一种有效的钛合金表面处理方法,可使处理后的金属在极端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中,我们设计了Ti–6Al–4V合金在由不同占比的磷酸钠和硅酸钠组成的二元电解液中的MAO实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动电位极化测试系统观察和测试了MAO涂层的表面形貌、成分和性能,以揭示${\rm PO}_4^{3-} $$ {\text{SiO}}_3^{2 - }$离子对MAO涂层生长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rm PO}_4^{3-} $离子有利于在涂层内部产生微弧和孔隙,从而促进厚且多孔涂层的形成。$ {\text{SiO}}_3^{2 - }$离子有利于外部沉积层内孔隙的堵塞而阻碍微弧的产生,从而促进薄且致密涂层的形成。MAO涂层的厚度、密度、相含量和极化电阻主要受到放电微弧强度和数量的影响。在微弧放电过程中,在P/Si二元电解液中获得的MAO涂层的厚度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呈分段线性增长。另外,$ {\text{SiO}}_3^{2 - }$离子在MAO过程中的沉积增加了涂层致密度,从而导致下一阶段涂层的生长速率显著降低。
研究论文
原位复合纤维强化AgCuNiCe合金制备过程的组织性能演变
何兴群, 付华栋, 谢建新
2022, 29(11): 2000-2011. doi: 10.1007/s12613-022-2412-9
摘要:
银合金是重要的低压和中压电接触材料,力学与导电性能的协同调控一直是银合金电接触材料领域的关键挑战和重点发展方向。本文提出了采用原位复合纤维强化方式调控Ag–11.40Cu–0.66Ni–0.05Ce (质量分数)合金力学与导电性能的思路,明确了原位复合纤维强化合金制备过程的组织性能演变规律。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对不同变形阶段的微观组织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实现原位复合纤维强化Ag–Cu–Ni–Ce合金的制备。大变形量拉拔后,纤维直径约为100–200 nm,合金室温硬度由铸态的HV 81.6提升到HV 169.3,导电率由铸态的74.3% IACS提升到78.6% IACS。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合金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强化机制,电导率显示出三个阶段的变化速率。相关研究通过原位复合纤维强化机制的引入,实现了银合金电接触材料强度和导电性能的同时提升,为制备高性能银合金电接触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论文
微量TiC掺杂对Mo–Y2O3合金组织的细化和第二相粒子的调控
扈伟强, 宫凤鸣, 刘少存, 谭晶, 陈松华, 王辉, 马宗青
2022, 29(11): 2012-2019. doi: 10.1007/s12613-022-2462-z
摘要:
氧化物弥散强化的钼合金具有很多优异的力学性能,在高温合金领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传统球磨及后续烧结工艺制备的氧化物弥散强化Mo合金(ODS-Mo)的Mo晶粒较粗,Mo晶界处的氧化物颗粒也较大,这明显抑制了氧化物加入的强化效果。在这项工作中,我们通过球磨和随后的低温烧结,将Y2O3和TiC颗粒同时掺杂到Mo合金中。随着TiC的加入,Mo–Y2O3晶粒由3.12 μm急剧细化到1.36 μm。特别是,与单独掺杂的Y2O3颗粒(~420 nm)相比,共掺杂的Y2O3和TiC在Mo晶界上能形成更小的Y–Ti–O–C第四相颗粒(~230 nm),从而能更有效地固定和阻碍晶界的运动。除了晶界上的Y–Ti–O–C颗粒外,Mo颗粒中还存在Y2O3、TiOx和TiCx纳米颗粒(<100 nm),这与传统的ODS-Mo有显著不同。TiOx相的出现表明,TiC中的一些活性Ti吸附Mo基体中的氧杂质形成新的强化相,从而对Mo基体进行强化和净化。纯Mo、Mo–Y2O3和Mo–Y2O3– TiC合金具有相似的相对密度(97.4%–98.0%)。更重要的是,Mo–Y2O3–TiC合金的硬度(HV0.2 (425 ± 25))高于Mo–Y2O3合金(HV0.2 (370 ± 25))。本研究为球磨法制备超细Mo合金提供了相关的策略。
研究论文
铬中间层厚度对铜/金刚石界面热导的影响
刘晓燕, 孙方远, 王伟, 赵洁, 王鲁华, 车占迅, 白光珠, 王西涛, 王金国, Moon J. Kim, 张海龙
2022, 29(11): 2020-2031. doi: 10.1007/s12613-021-2336-9
摘要:
Cu/diamond复合材料由于具有较高的热导率和可调控的热膨胀系数,已成为电子封装热管理材料的研究热点。但是,通常情况下Cu与diamond之间的润湿性较差,且二者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因此无法形成较强的界面结合,使得金刚石的导热潜能不能充分发挥。界面热导(h)对于Cu/diamond复合材料获得高导热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金刚石表面金属化或金属基体合金化的方法加入碳化物形成元素,可以改善Cu与diamond的界面结合,同时有效调节Cu与diamond的声学性能失配,提高Cu/diamond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本文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具有不同纳米厚度(5~150 nm)Cr中间层的Cu/Cr/diamond样品,利用时域热反射技术实验测量Cu与diamond的h值,分析Cr中间层厚度对Cu与diamond的h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Cu和diamond之间加入Cr中间层,能够解决Cu与diamond不润湿的问题,改善界面两侧材料的声学性能失配,从而有效提高Cu与diamond的h值。当添加5~150 nm厚度的Cr中间层时,Cu与diamond的h值比未添加Cr中间层时提高11%~374 %;当Cr中间层厚度为5 nm时,Cu与diamond的h最大值为270 MW⋅m−2⋅K−1。当Cr中间层厚度逐渐减小时,Cr层内的热载流子由电子主导向声子主导转变,利用Cr中间层的声子热传导途径,可以有效提升金属Cu与非金属金刚石之间的热传导效率。将Cr中间层厚度减小到21 nm以内,可以显著提高Cu与diamond之间的h值。本研究提供了一种调控金属/非金属异质界面热导的方法,并为Cu/diamond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研究论文
铁基非晶涂层的制备及静态铅铋腐蚀行为研究
彭祥阳, 唐余海, 丁祥彬, 吕志超, 侯硕, 周建明, 韩书音, 吕昭平, 路广遥, 吴渊
2022, 29(11): 2032-2040. doi: 10.1007/s12613-022-2420-9
摘要:
铅铋共晶合金(LBE)由于具有低熔点、高沸点、热导率高、化学惰性好和中子辐照损伤小等一系列的优异性能,被选为ADS系统散裂靶兼冷却剂的重点材料。然而传统结构材料在高温液态LBE环境中存在严重的腐蚀问题,提升结构材料与LBE的相容性,降低结构材料的腐蚀速率仍然是核工程应用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HOVF)在T91钢基体表面制备了Fe49.7Cr18Mn1.9Mo7.4W1.6B15.2C3.8Si2非晶涂层,对比研究了T91钢及非晶涂层在400℃、饱和氧条件下的静态铅铋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经过500 h的铅铋腐蚀后,T91基板腐蚀严重,与LBE接触的界面上生成了6–10 μm厚均匀分布的双氧化层,其中内层主要成分是(Fe,Cr)3O4,外层成分是Fe3O4。相同条件下,非晶涂层展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耐铅铋腐蚀性能。涂层在铅铋腐蚀后,虽然表面有少量Fe3O4、Cr2O3和PbO生成,但并未观察到明显的LBE渗透现象,涂层的非晶含量和与基体的结合特性也基本保持不变。本研究表明,非晶涂层在铅铋环境下具有优异的抗腐蚀性能,未来作为铅铋环境下结构材料的保护涂层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研究论文
南海环境下含Nb和Sb耐候钢的大气腐蚀行为研究
吴伟, 朱莉莉, 柴佩林, 刘霓昀, 宋龙飞, 刘智勇, 李晓刚
2022, 29(11): 2041-2052. doi: 10.1007/s12613-021-2383-2
摘要:
随着我国海洋战略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耐候钢应用于海洋工程。然而,传统的耐候钢品种在热带海洋环境中面临着极大的腐蚀问题,通过微合金化提升耐候钢的耐蚀性能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研究Nb和Sb微量元素添加对耐候钢在热带海洋环境中腐蚀行为的影响。本文制备了一系列含Nb和Sb的新型耐候钢,并结合现场暴露试验和腐蚀表征测试,详细阐明了这些新型耐候钢在南海真实环境中的大气腐蚀行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钢中添加0.06wt% Nb和0.05wt% Sb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材料的耐蚀性,但Nb和Sb微量元素之间仍存在明显的差异。Nb元素的加入对常规耐候钢的表面锈层性质有一定的改善,但不能有效地抑制其电化学过程;而Sb元素的加入则能够同时从电化学性能和锈层性质两个方面提升材料耐蚀性。与仅仅添加0.06wt% Nb相比,0.05wt% Sb和0.06wt% Nb的复合添加能更好地优化锈层结构,促进更多的保护性α-FeOOH产物的形成,抵挡Cl-的扩散,减轻锈层下蚀坑底部的局部酸化现象。
研究论文
2205双相不锈钢在3.5wt% NaCl溶液中的微区电化学研究
蔡双雨, 卢可可, 李馨楠, 文磊, 黄菲菲, 金莹
2022, 29(11): 2053-2063. doi: 10.1007/s12613-021-2291-5
摘要:
双相不锈钢(DSSs)在服役期间会遭受各种局部腐蚀,如点蚀、选择性溶解、缝隙腐蚀等,定量化分析和掌握DSSs在微米甚至更小尺度上的微区电化学腐蚀行为及其相关机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采用扫描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SKPFM)和能量色散光谱(EDS)测量来揭示DSS 2205微区奥氏体相和铁素体相的差异;采用传统的电化学阻抗谱(EIS)和动电位极化(PDP)方法分别在ϕ40和ϕ10 μm孔径的微孔上对不同相比例的DSS 2205进行了微区电化学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传统的电化学方法EIS和PDP只能用于DSS 2205的定性或半定量微区电化学表征。进一步地,我们采用实验室设计发展的优化的恒电量扰动法对DSS 2205进行微区定量化电化学表征。通过建立电化学界面电位脉冲电路,深入分析了该套暂态测试方法的适用条件。在ϕ10 μm的微孔上分别对不同相比例的DSS 2205进行了一系列的微区恒电量暂态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奥氏体相比例的增加,微区体系的极化电阻呈线性增加。
研究论文
无取向硅钢冲裁过程中的组织和织构演变
方祥, 王玮, François Brisset, Anne-Laure Helbert, Thierry Baudin
2022, 29(11): 2064-2071. doi: 10.1007/s12613-021-2404-1
摘要:
无取向硅钢是电机铁芯所需要的重要软磁材料。目前,生产过程中主要借助冲裁工艺制备电机铁芯的叠片。冲裁工艺会使得无取向硅钢的切割边缘产生形变,从而导致其织构发生演变,进而影响叠片的磁性能。本文旨在研究无取向硅钢冲裁边缘的塑性形变机制,组织及织构演变机理。为了方便研究,本文首先借助钝化模具制备了在冲裁边缘具备较宽变形区域的圆形样品。随后,沿板材轧制方向和横向在圆形样品的冲裁边缘分别选取了一个观测点,并借助电子背散射技术(EBSD)分析了两个观测点的形变机制,组织和织构演变。研究表明两个观测点的形变机制和组织演变相似。由于形变机制相同,样品冲裁边缘两个观测点的织构演变规律也相似。钝化模具使得样品冲裁边缘明显的分为无弯曲,连续弯曲和整体弯曲三个区域。无弯曲和连续弯曲区域的主要形变机制是位错滑移,这一机制促进了{221}纤维织构的形成。整体弯曲区域主要处于冲裁边缘的端部,该区域的形变机制包括位错滑移和微观剪切带的形成,其中微观剪切带的形成导致该区域的织构由原始{111}纤维织构发生向{110}纤维织构的转变。
研究论文
基于阳极极化技术改善FeSi6.5钢的成形性能
赵冬, 叶丰, 刘斌斌, 杜好阳, Yaakov B. Unigovski, Emmanuel M. Gutman, Roni Shneck
2022, 29(11): 2072-2078. doi: 10.1007/s12613-021-2356-5
摘要:
FeSi6.5钢是一种优异的软磁材料,然而较低的塑性使其加工成薄板或细丝非常困难。本文提出了一种改善FeSi6.5钢塑性和成形能力的新方法。在FeSi6.5钢受力变形时,对其实施阳极极化,利用化学力学效应促进其塑性变形。本文对在硫酸溶液中拉伸和拉拔变形的试样施以电流密度为0–40 mA/cm2的阳极极化电流,研究了阳极极化对FeSi6.5钢的室温塑性变形行为和成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阳极极化后,FeSi6.5钢的塑性和成形性显著提高。经受阳极极化的试样的塑性伸长率为4.4%–7%,但在空气中仅为2.7%。与在去离子水拉拔相比,阳极极化下的拉拔变形抗力降低了12.5%–26%。软化效应主要归因于表面原子溶解降低FeSi6.5钢的加工硬化程度。采用Hollomon方程和Voce关系,结合Kocks–Mecking(K–M)方法,分析了FeSi6.5钢丝在阳极极化条件下的加工硬化机理。这些数据支持表面原子溶解促进位错滑移的观点。采用电化学法制备了FeSi6.5冷拔钢丝,五道次拉拔后钢丝表面光滑,延展性好,无裂纹,总截面积减少88%。阳极极化辅助拉拔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加工硬脆金属材料的技术。
研究论文
釉层热处理温度对内墙砖结构与甲醛去除性能的影响
高如琴, 黄英蕊, 王恩会, 侯新梅, 潘璐, 李国亭, 刘秉涛
2022, 29(11): 2079-2085. doi: 10.1007/s12613-021-2359-2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石油产品及能够产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日用品、装饰品在装修中使用,室内空气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室内装修材料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开发一种对室内甲醛去除效果好、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的内墙材料。本文采用超细研磨、固相烧结和低温煅烧工艺,制备了不同釉层热处理温度的电气石/硅藻土基内墙砖,结合热重-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材料的微观形貌与结构。以甲醛为目标降解物,考察釉层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电气石/硅藻土基内墙砖对甲醛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釉层热处理温度的提高,硅藻土原始孔洞减少,比表面积和孔隙率下降,电气石结构发生变化。850°C时材料的表面结构稍有破坏,强度较高,对甲醛的去除效果较好,1 m3的环境舱内,300 min甲醛去除率达到73.6%;釉层热处理温度升温至950°C及以上,硅藻土和电气石结构遭到破坏,材料对甲醛的吸附和降解能力下降。

勘误
Erratum to: Influence of process parameters and aging treatment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Si8Mg3 alloy fabricated by selective laser melting
Yaoxiang Geng, Hao Tang, Junhua Xu, Yu Hou, Yuxin Wang, Zhen He, Zhijie Zhang, Hongbo Ju, and  Lihua Yu
2022, 29(11): 2086-2086. doi: 10.1007/s12613-022-2530-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