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30卷  第12期

金属有机分解法生长具有优异电子相变特性的亚稳相稀土镍基氧化物薄膜

李海岩,王郁昭,孟繁琦,毛伟,曹兴忠,边驿,张豪,姜勇,陈诺夫,陈吉堃

封面故事加大稀土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具有多重电子相变特性的稀土镍基氧化物是稀土功能材料家族中新的成员。区别于传统的金属、半导体、绝缘体材料,稀土镍基氧化物可以在特征温度触发下发生金属绝缘体相变,并触发材料电输运、光学等物理特性的可逆突变。相比于钒氧化合物等具有类似电子相变特性的其它材料体系,稀土镍基氧化物的优势在于可通过稀土元素设计在跨越深冷至室温及以上温度范围内实现突变温度的连续调控,并且在空气、海水等常见应用环境中具有更高的材料稳定性,因此在突变式热敏电阻与温度传感、神经元逻辑器件与人工智能、红外伪装与激光防护等诸多方面具有可观应用价值。

显示方式:
特约综述
亚包晶钢连铸表面缺陷的形成与控制:综述
李权辉, 兰鹏, 王海杰, 艾宏洲, 陈德利, 王海达
2023, 30(12): 2281-2296. doi: 10.1007/s12613-023-2716-4
摘要:
亚包晶钢因具有高强度与高韧性,良好的加工性能和焊接性能,以及低材料成本和工艺成本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诸多工业领域。然而,亚包晶钢连铸过程中容易出现凹陷、纵裂、深振痕、液面剧烈波动及其引起的卷渣等表面缺陷,其引起的成材率下降和产品性能恶化仍是国内外企业尚未解决的共性问题。目前,由于对包晶凝固相变机理的认识仍有不足,彻底解决亚包晶钢高效连铸技术难题仍有一定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差热分析仪、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4维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X射线同步辐射等技术的发展应用,已在包晶凝固的相变规律、动力学特征和控制机理等方面的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本文基于团队和其他研究人员对钢凝固过程包晶反应和包晶相变的研究与认识,系统介绍了亚包晶钢凝固相变路径及其判定方法,总结了连铸过程典型表面缺陷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讨论了块状转变和扩散性转变两种模式对相变收缩和奥氏体晶粒粗化的不同影响,归纳了亚包晶钢连铸缺陷的常用的调控手段与策略。
特约综述
金属–共价有机框架和共价金属–有机框架的结构综述
熊朝智, 邵振武, 洪佳男, 毕可鑫, 黄青松, 刘冲
2023, 30(12): 2297-2309. doi: 10.1007/s12613-023-2690-x
摘要:
本综述总结和归纳了金属-共价有机框架(MCOF)和共价金属-有机框架(CMOF)材料的最新进展。近年来文献中报道了多种新型MCOF和CMOF材料,它们的构建同时包含了传统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中的可逆配位键和传统共价有机框架(COF)材料中的可逆共价键。本综述首先聚焦于已报道的MCOF和CMOF材料的结构,重点介绍了它们的构建单元和单元间的连接方式(即拓扑结构)。具体而言,本综述按照MCOF和CMOF材料的构建单元维度分类(即离散构建单元和一维无限构建单元)并展开论述。对于具有离散构建单元的MCOF和CMOF材料,本文根据拓扑结构将各案例进一步划分为二维和三维网络并分别加以介绍。对于具有一维无限构建单元的材料,本文主要关注了最近出现的具有编织结构的若干种MCOF。最后,基于上述总结和分析,本文为未来MCOF和CMOF材料的设计思路、合成潜力及应用前景提出了设想。
研究论文
含石英脉硅质板岩封闭应力测量研究
王涛, 叶维炜, 佟业蒙, 姜乃生, 刘力源
2023, 30(12): 2310-2320. doi: 10.1007/s12613-023-2667-9
摘要:
冲击地压等工程地质灾害,一直是影响煤矿生产安全的关键因素,而封闭应力被认为是解释这些地质力学现象的可行方法。本研究通过EBSD及光学显微镜进行岩石微观表征,确定存在满足XRD封闭应力测量要求测区;以岩体正交异性弹性理论为基础,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含石英脉硅质板岩样品采用sin2ϕ法测量并计算封闭应力的量值,确定封闭应力的主应力;依据微观测试与封闭应力测试结果相结合分析封闭应力产生机制。主要结论如下:依据微观测试结果分析可得岩石在毫米范围内存在均质、粒径较小区域,满足XRD应力测定统计量要求;含石英脉板岩样品确定石英为标定矿物,获取不同角度ϕφ下(324)晶面衍射图谱,其衍射峰偏移方向具有一致性,证明待测样品存在封闭应力;石英脉XRD测得封闭应力主应力均为压应力,大小在10到33 MPa之间,最大主应力平行脉体走向,最小主应力垂直脉体走向;石英脉中小角晶界及孪晶界含量均较高,分析岩石中应力封存与岩石中矿物晶体非均质特性、塑性变形相关。本文所提出的封闭应力的测量方法可为后续开展不同类型岩石封闭应力的观测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论文
粗颗粒极角和方位角的变化对尾砂浓密床层导水通道结构的影响研究
李翠平, 陈格仲, 阮竹恩, RaimundBürger, 高原, 侯贺子, 王辉
2023, 30(12): 2321-2333. doi: 10.1007/s12613-023-2680-z
摘要:
本研究对床层中的导水通道和尾砂粗颗粒进行了三维重建和定量表征。分析了粗颗粒方位角(θ)和极角(φ)的变化对导水通道结构的影响,并研究了床层的排水机理。结果表明,床层内水的排出使球状孔隙和棍状孔喉结构的尺寸减小,从而增加了料浆浓度,并且棍状孔喉结构是排水过程的关键组成部分。粗颗粒的 φθ 主要沿粗颗粒的长轴方向变化。φ的变化对床层内导水通道结构产生了累积堵塞效应,增加了排水的难度。耙架和导水杆结构在浓密床层上形成了剪切环,在耙架剪切过程中,粗颗粒的 θ 分布由无序变为有序。在剪切过程中,导水通道结构随着 θ 的变化而受到挤压,从而导致导水通道结构破裂,促进了床层中水的排出,有利于料浆浓度的进一步提高。该成果有望为尾砂浓密过程中高浓度底流的制备提供理论指导。
研究论文
铝的赋存形式及含量对铁矿球团固结特性的影响机理
田宏宇, 朱德庆, 潘建, 杨聪聪, 黄伟群, 储满生
2023, 30(12): 2334-2346. doi: 10.1007/s12613-023-2725-3
摘要:
随着高品位铁矿石的不断消耗,铁精矿中铝含量的不断增加已不可避免,对球团工艺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铝元素对球团质量的影响机理亟需明晰。在本研究中,通过添加氧化铝、铝针铁矿、三水铝石和高岭土等相应的含铝添加剂研究了铝的赋存形式和含量对赤铁矿和磁铁矿球团固结特性的影响。利用系统的工艺矿物学分析结合铝的不同赋存形式下的热力学特性及固结行为定量分析以明确相关的机理。结果显示,不同赋存形式下的铝对球团的固结行为产生了不利影响,特别是Al2O3含量超过2.0wt%时影响更为显著。三水铝石和高岭土更易产生内应力和微细裂纹,从而阻碍相应的微晶键连接及赤铁矿颗粒的重结晶。不同赋存形式下的铝对焙烧球团固结特性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在赤铁矿颗粒间形成液相粘结得到缓解。相较铝的其他赋存形式,高岭土由于可以形成较多的液相更有利于球团的固结。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揭示铁精矿中铝的赋存形式和含量对下游加工工序的影响,并对高铝铁精矿的利用提供指导。
研究论文
铬铁矿表土的固相还原动力学
Saida Shaik, Zhiyuan Chen, Preeti Prakash Sahoo, and Chenna Rao Borra
2023, 30(12): 2347-2355. doi: 10.1007/s12613-023-2681-y
摘要:
随着高品位天然铁矿石资源的迅速枯竭和日常生活中对钢铁需求的增加,对低品位铁矿石的需求正在上升。因此,如何有效利用低品位铁矿石一直是冶金工作者重点研究的方向。然而,低品位矿石的直接冶炼会产生的大量渣,消耗大量的能源。一般可以通过先直接还原,然后进行磁选和熔炼的方式来避免这个问题。铬铁矿表土(COB)是铬铁矿选矿过程中产生的矿山废弃物,主要成分为铁、铬、镍(<1wt%),是一种值得利用的低品位铁矿石。本文采用热分析方法对铬铁矿表土制备的自还原球团的固态还原等温和非等温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900 ~ 1100C 的温度范围内,球团的还原遵循一级自催化反应控制机制。还原反应的自催化性质是由于COB中镍的存在。由动力学结果得到的表观活化能表明,COB与碳之间的固相反应是铁还原的速率决定步骤。
研究论文
高磷铁矿和磷灰石熔融还原清洁生产铁基非晶软磁合金
张华, 王拖小, 张国阳, 吴文洁, 赵龙, 刘涛, 莫帅, 倪红卫
2023, 30(12): 2356-2363. doi: 10.1007/s12613-023-2722-6
摘要:
铁基非晶合金传统制备工艺中合金原料和非晶带材制备过程分割,导致:(1) 矿物中有益元素脱除后再添加,资源浪费;(2) 还原合金凝固后再重熔合金化,能量浪费。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高磷铁矿和磷灰石熔融还原直接制备FePC非晶合金新方法。利用FactSage计算了高磷铁矿碳热还原的热力学条件和平衡状态下合金中的元素含量,并实验研究了不同Ca3(PO4)2添加量对还原合金物相结构和元素迁移富集的影响;然后采用单辊旋淬和铜模铸造技术成功制备了FePC合金带材和棒材样品。研究结果表明,Ca3(PO4)2的添加使得还原合金中P元素明显富集,先后析出Fe3P和Fe2P相。控制Ca3(PO4)2添加量0~50 g和C/O摩尔比0.8~1.1的条件,还原合金中P和C元素的含量分别在1.52wt%~14.63wt%和0.62wt%~2.47wt%范围内可调控,与计算结果吻合较好。制备的带材和棒材样品均表现出非晶特征的单一漫散型峰,而且棒材的结构和元素分布均匀,没有相分离和元素偏聚,充分证明了提出工艺的可行性。与铁基非晶合金常规生产流程相比,提出的利用高磷铁矿和磷灰石熔融还原直接制备FePC非晶合金具有矿物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的突出优势,生产节能达30%,为铁基非晶合金的清洁生产提供了新方法。
研究论文
电炉灰提锌尾渣制备光催化剂iron oxides@HTCC用于亚甲基蓝降解:光催化机理研究
薛阳, 刘晓明, 张娜, 邵阳, 徐春保
2023, 30(12): 2364-2374. doi: 10.1007/s12613-023-2723-5
摘要:
光催化技术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在染料废水的处理领域。然而,高效光催化剂通常价格昂贵并且具有重金属污染的风险。本研究团队利用电炉灰氧压硫酸浸出所得的提锌尾渣和碳水化合物共水热技术制备了复合催化剂iron oxides@HTCC。在该过程中碳水化合物水热碳化生成富含含氧基团的水热炭(HTCC),提锌尾渣中的Fe(OH)SO4水热反应转化为Fe2O3,同时HTCC还原Fe2O3产生了磁性铁氧体,并且该磁性铁氧体与HTCC复合改善了其内部sp2杂化结构从而提高了其催化活性。本文利用亚甲基蓝对iron oxides@HTCC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验证,并通过理论计算和光电化学测试研究了其催化活性增强机理。Iron oxides@HTCC在光催化和类芬顿反应之间显示出优异的协同作用。Iron oxides@HTCC可以被可见光激发产生光电子和空穴,它们与H2O2反应产生了具有高氧化活性的·OH。Iron oxides@HTCC对亚甲基蓝的去除效率是HTCC的2.86倍,这主要得益于氧化铁的改性使其禁带宽度变窄,改善了其光激发活性,同时sp2杂化结构的弯曲提升了其内部光电子的转移效率。此外,该催化剂在宽pH范围内均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并且在循环使用四次后该催化剂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仍高于95%。Iron oxides@HTCC的制备可以为含铁尾渣的利用和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提供新的思路。
研究论文
室温下2205双相不锈钢点蚀和全面腐蚀高通量检测
周奕骐, SultanMahmood, DirkLars Engelberg
2023, 30(12): 2375-2385. doi: 10.1007/s12613-023-2651-4
摘要:
双极性电化学可以在测试样品上产生梯度电势,使得同一块样品上不同位置同时产生阳极和阴极反应,可以用于测试各类型腐蚀在不同电位条件下萌生和生长机理。在室温条件下, 在单块2205双相不锈钢样品上测试到点蚀、缝隙腐蚀和全面腐蚀。当亚稳态点蚀的深度在10–20 μm并且外界电位在 +0.9 至 +1.2 V vs. OCP 的条件下,亚稳态点蚀发展为稳态点蚀的几率为 55%–75%。所有点蚀萌生在铁素体相内或奥氏体与铁素体间界面处。实验结果发现,临界点蚀和缝隙腐蚀的电位与实验时间有关,临界点蚀/缝隙腐蚀电位在150秒后的分别为0.87 V vs. OCP 和 0.80 V vs. OCP ,但是当实验时间增加到900秒时,临界点蚀/缝隙腐蚀电位下降到 0.84 V vs. OCP 和 0.76 V vs. OCP。本文讨论在不同电位和实验时间条件下,点蚀和缝隙腐蚀在双相不锈钢中生长机理的变化。同时发现,在全面腐蚀区域中,铁素体溶解速度快于奥氏体。
研究论文
316LN-Mn奥氏体不锈钢的热加工图和动态再结晶行为
盛绍龙, 乔岩欣, 翟汝宗, 孙明月, 徐斌
2023, 30(12): 2386-2396. doi: 10.1007/s12613-023-2714-6
摘要:
316LN-Mn奥氏体不锈钢因其优越的低温力学性能,成为了制造聚变工程实验堆线圈外壳的最佳材料。然而,其在高温加工时的变形抗力很大,在锻造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开裂现象,对实际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挑战。本文旨在通过热压缩实验,分析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等变形参数对高温变形条件下材料流变行为的影响,建立热变形本构方程和动态再结晶的数学模型,绘制不同变形条件下316LN-Mn奥氏体不锈钢的热加工图。借助各种表征方式对不同变形条件下的样品进行组织观察,分析各参数对该材料微观组织的影响,从而揭示材料在热变形过程中的软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流变应力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而不断下降。本构方程建立了各变形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得出该材料的变形激活能为497.92 kJ/mol。通过热加工图的构建,发现316LN-Mn奥氏体不锈钢的最佳热加工窗口是:变形温度为1107–1160°C、应变速率为0.005–0.026 s-1。该材料的动态再结晶行为是以不连续动态再结晶(discontinuous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 DDRX)为主,并伴有连续动态再结晶(continuous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 CDRX))为机制的,而且组织中孪晶界的形成也促进了动态再结晶的形核。
研究论文
新型高强度Mg–0.6Mn–0.5Al–0.5Zn–0.4Ca合金的热变形行为
陈浩, 杨艳美, 胡琮霖, 周港, 时慧, 蒋根智, 黄原定, Norbert Hort, 谢卫东, 魏国兵
2023, 30(12): 2397-2410. doi: 10.1007/s12613-023-2706-6
摘要:
发展低成本高性能镁合金及其加工技术是拓展镁合金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通过热压缩、微观组织表征等,重点研究了原材料成本低、强度高的Mg–0.6Mn–0.5Al–0.5Zn–0.4Ca的热变形行为。借助Gleeble-3500热模拟机获得了挤压态Mg–0.6Mn–0.5Al–0.5Zn–0.4Ca合金温度523至673 K,应变速率0.001至1 s−1的应力–应变曲线。结果显示,应变速率增加,变形温度降低,真应力均增加。建立并分析了该合金的本构方程和加工图,推荐的热变形加工区域为,在573–623 K温度范围内,最佳应变速率为0.001–0.01 s−1;在623–673 K温度范围内,最佳应变速率为0.001–0.1 s−1。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研究了应变速率、变形温度对合金微观结构及织构的影响。发现挤压态合金呈现出由粗大的变形晶粒和细小等轴晶组织(约1.57 μm)组成的双峰结构。热变形后,合金再结晶程度和平均晶粒尺寸增加,且变形温度越高,增加幅度越大。与此同时,位错密度和织构强度下降。在0.01 s−1的应变速率下,随着变形温度的增加,织构强度减弱,大多数晶粒的{0001}晶面逐渐偏离压缩方向。此外,当应变速率降低时,再结晶程度和平均晶粒尺寸增加,位错密度下降。有趣的是,织构对应变速率的变化并不敏感。这些发现为了解Mg–0.6Mn–0.5Al–0.5Zn–0.4Ca合金的热压缩行为、显微结构演变和织构变化提供了有益的见解,有助于深化对其加工–微观结构–性能关系的理解。
研究论文
Zn含量对挤压态Mg–Zn–Ca–Mn合金组织、力学性能及导热率的影响
唐贝, 付金龙, 冯靖凯, 钟茜婷, 郭阳阳, 王海丽
2023, 30(12): 2411-2420. doi: 10.1007/s12613-023-2676-8
摘要:
镁合金以其密度低、导热性能良好等优点,成为5G通讯中电子元器件散热部的潜在应用材料。然而,镁合金的力学性能一般较低,如何在保证镁合金导热率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合金的强度和塑性是目前相关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旨在开发一种兼顾强度、塑性以及导热率的Mg–Zn–Ca–Mn合金并阐明其增强增效机制。本文通过近固相线温度低速大应变挤压的方法制备了不同Zn含量的Mg–Zn–Ca–Mn合金,并通过显微组织观察、拉伸性能测试和热导率测试研究了Mg–xZn–0.4Ca–0.2Mn(x = 2wt%, 4wt%, 6wt%)合金的组织(包括第二相、晶粒尺寸和织构)与强度、塑性和导热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挤压态合金呈现一种双模态组织,即拉长的粗大变形晶粒包裹在细小的再结晶晶粒基体中,这种异质结构使得挤压态合金具有优异的强度与塑性协同提升效果。对于Mg–Zn–Ca–Mn合金,当Zn含量从2wt%提升至6wt%时,合金中的第二相分数从4.5%增加至8.1%,从而导致合金的屈服强度提升,延伸率下降。此外,Zn含量的增加导致固溶在基体中的Zn原子含量增加,从而增加晶格畸变程度,阻碍电子的运动,造成导热率的下降。挤压态合金Mg–2Zn–0.4Ca–0.2Mn合金呈现出优异的室温延伸率(27.7%)和热导率(139.2 W/(m·K)),以及良好的抗拉强度(244.0 MPa)。本文的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在低合金化的基础上,通过高温低速大变形量塑性变形,制备包含随机取向的细小再结晶晶粒和少量强取向的粗大变形晶粒的双模态组织,并通过合金成分设计减少固溶元素的含量,是综合提高合金强度、延伸率以及导热性能的有效途径。
研究论文
调控N–C和Fe–N–C的电子结构增强Fe, N共掺杂生物炭对多硫化物的电催化活性
孙静纯, 管金貂, 周苏情, 欧阳杰伟, 周南, 丁春霞, 钟美娥
2023, 30(12): 2421-2431. doi: 10.1007/s12613-023-2683-9
摘要:
将农业剩余生物质转化为生物炭作为锂硫电池的硫宿主材料,是缓解温室效应和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在锂硫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如何抑制中间产物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加速活性物质硫与多硫化物的相互转化,是开发长寿命、高面积容量锂硫电池的关键问题。然而,原始生物炭的导电性低,电催化位点有限,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本文通过芝麻壳和乙二胺四乙酸铁钠(NaFeEDTA)共热解制备铁氮共掺杂生物炭(Fe–NOPC)来解决这些问题。在合成过程中,利用NaFeEDTA作为额外的碳源来调节氮掺杂的化学环境,从而提高石墨氮、吡咯氮、吡啶氮和Fe–Nx键的含量。当将Fe–NOPC作为硫宿主时,其表面的吡啶氮和吡咯氮会调节生物炭的表面电子结构,加速电子/离子的传递,而正电性的石墨氮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固定硫相关物种。Fe–Nx键能够与中间产物多硫化锂形成较强的Li–N和S–Fe键,促进多硫化锂的氧化还原反应。利用这些优点,所制的Fe–NOPC /S复合阴极在面载量为3.8 mg·cm−2、电流密度为0.1C时,获得4.45 mAh·cm−2的高面积容量;1C时仍保持为3.45 mAh·cm−2。可见,本文所制Fe–NOPC材料在实现高能量锂硫电池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研究论文
两步水热法合成高分散性的NiMo@rGO纳米颗粒析氢催化剂
曹端浩, 马晓风, 张毅鹏, 塔拉, 杨雅琨, 徐超, 叶锋, 刘建国
2023, 30(12): 2432-2440. doi: 10.1007/s12613-023-2677-7
摘要:
氢能具有能量密度高、无碳无污染等诸多优点,被视为最具前景的清洁能源之一。阴离子交换膜(AEM)电解水制氢结合了碱性电解水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成本低,以及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结合可再生能源、高纯度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设计高性能非贵金属析氢催化剂对于AEM电解水制氢技术的产业化至关重要。石墨烯作为一种二维层状结构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比表面积,是可用于析氢催化剂材料的优异载体。本文采用两步水热法在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载体上负载了镍钼纳米颗粒,成功制备出NiMo@rGO复合材料。表征结果显示NiMo@rGO具有不规则的层状结构,而NiMo颗粒在rGO上均匀分布。其中性能最好的NiMo@rGO-1在1 M KOH溶液中分别以−10 mA/cm2和−50 mA/cm2电流密度电解,对应析氢过电位仅为93 mV和180 mV。在恒电流电解测试中运行32 h仍保持稳定。催化剂的良好性能可归因于rGO有效阻止了NiMo纳米颗粒的团聚并与NiMo纳米颗粒协同作用。同时该复合材料具有高本征活性、大比表面积以及低电阻的特性。本文为制备高性能低成本的电解水析氢催化剂提供了可靠方案。
研究论文
金属有机分解法生长具有优异电子相变特性的亚稳相稀土镍基氧化物薄膜
李海岩, 王郁昭, 孟繁琦, 毛伟, 曹兴忠, 边驿, 张豪, 姜勇, 陈诺夫, 陈吉堃
2023, 30(12): 2441-2450. doi: 10.1007/s12613-023-2703-9
摘要:
以稀土镍基氧化物(RENiO3)为代表的过渡族金属氧化物多场触发下所发生的多重量子态转变为设计制备新型强关联电子器件提供了宽广的探索空间。与VO2等常见电子相变材料相比,RENiO3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稀土元素组分设计实现其金属绝缘体转变温度在跨越400 K的宽广温区范围内的连续调节。除传统的金属绝缘体相变外,RENiO3还可以由氢触发其基于Ni3+的电子迅游态转变为基于Ni2+的电子局域态,引起电子电导率的可逆巨幅增加,进一步开启了RENiO3在海洋电场传感、神经元逻辑器件、生物质传感等方面的潜在应用探索。而更为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镍基超导特性的发现,使得RENiO3成为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开展相关研究的壁垒在于RENiO3材料处于热力学亚稳相,其具有正的吉布斯自由能因而难以通过传统的固相反应实现材料生长,特别是现有真空沉积技术难以实现对其稀土组分与电子结构的灵活调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金属有机分解法(MOD),通过高氧压下固相反应与界面非均匀形核协同作用制备了涵盖一系列稀土组分的RENiO3薄膜材料。与以往报道的化学技术相比,该方法通过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前驱体的组分设计实现了稀土元素组分的灵活调控,且所使用的前驱体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因此可以有效提高薄膜的沉积厚度。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MOD制备的RENiO3薄膜中具有大量的晶格缺陷,促进了氢的进入以及电子的转移,有效地提高了RENiO3电阻的调控幅度,揭示了缺陷工程可能是调控强关联电子氧化物材料氢致电子相变特性的有效方法。
研究论文
KSCN改性的PEDOT:PPS层用于制备纯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赵煦, 钟守登, 王姝琪, 李少珍, 吴素娟
2023, 30(12): 2451-2458. doi: 10.1007/s12613-023-2738-y
摘要:
在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Sn-PSCs),商业化PEDOT:PSS溶液常被直接用来制备空穴传导层(HTLs)。但是由于PEDOT:PSS原液的酸性比较强,对电池的稳定性不利。尽管可以通过加水来稀释PEDOT:PSS溶液,减小PEDOT:PSS 空穴传导层的酸性,减低其成本。但是稀释后PEDOT:PSS溶液制备的空穴传导层,电导率急剧降低,对应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显著下降。因此,碱性硫氰酸钾(KSCN)被用来调控稀释后PEDOT:PSS溶液制备空穴传导的光电性能。研制光电性优异的PEDOT:PSS基空穴传导层,力图制备稳定、高效的Sn-PSCs。在本项工作中,系统研究了KSCN添加剂的引入对PEDOT:PSS 层及其上制备钙钛矿层的微结构与光电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最优KSCN浓度下,基于KSCN修饰PEDOT:PSS空穴传导层的纯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KSCN-PSCs)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8.39%,而对应基于无KSCN添加剂、未经稀释的PEDOT:PSS原液体制备的PEDOT:PSS HTLs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仅为6.7%。研究结果显示,KSCN的添加提高了基于稀释后PEDOT:PSS溶液制备PEDOT:PSS空穴传导层的电导率,改善了其上面制备的钙钛矿层的微结构,抑制了电池中的载流子复合,减小了电池的电滞回效应,提高KSCN-PSCs电池的光电光电转换效率与稳定性。本项研究工作的开展,为发展通过PEDOT:PSS稀溶液来获得Sn-PSCs用的低成本、高质量PEDOT:PSS空穴传导层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研究论文Open Access
TiSiN/CrVxN硬质多层膜的抗氧化机理以及摩擦学行为研究
鞠洪博, Moussa. Athmani, Jing Luan, Abbas AL-Rjoub, Albano Cavaleiro, TalhaBin Yaqub, Abdelouahad Chala, Fabio Ferreira, and Filipe Fernandes
2023, 30(12): 2459-2468. doi: 10.1007/s12613-023-2655-0
摘要:
全球因摩擦和磨损而造成的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日益严重,研发环境友好型固体润滑材料以解决严苛工况下减摩和耐磨问题是当今摩擦学领域的热点。含钒(V)的过渡族金属氮化物涂层材料因在高温范围内能原位生成具有层状结构的Magneli相而体现出优异的自润滑性能,得到了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其氧化机理的不明确限制了这类涂层材料性能进一步提升。本文通过利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一系列的TiSiN/CrVxN自润滑涂层材料,研究了V对其抗氧化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涂层在高温氧化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两层氧化层,其中顶层为疏松的Ti(V)O2;底层为具有保护作用的氧化层,由铬的氧化物和硅的氧化物组成。V在高温环境下的迁移释放及其氧化导致涂层抗氧化能力随着V含量的升高而逐渐减弱。在室温条件下,V元素的添加能够显著的提升涂层的耐磨损性能,但是对这类涂层材料的摩擦系数的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