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30卷  第5期

二次相诱发铝空气电池纯铝阳极局部腐蚀研究

张博威,王禾祖,苏艳,杨文广,郝雪龙,张泽群,汪凤琴,薛伟,吴俊升

封面故事:金属空气电池(MABs)凭借简单的配置及较高的能量密度在能源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而铝由于储量丰富、环保经济等优势常被用作金属空气电池的阳极材料,但是铝阳极在碱性电解质中会发生严重的腐蚀。为保障铝空气电池的实际应用,研究纯铝阳极在碱性介质中的腐蚀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封面图所示,铝阳极中的团簇状二次相作为阴极引起周围基体的优先溶解,导致局部腐蚀的发生。以能源发电为背景,建立了由二次相诱发的纯铝阳极在碱性介质中早期局部腐蚀机制,为铝空气电池阳极材料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显示方式:
研究论文
复杂断层对深部岩体原位应力分异与集中的影响
谭乃根, 杨仁树, 谭卓英
2023, 30(5): 791-801. doi: 10.1007/s12613-022-2528-y
摘要:
地应力随深度呈线性增长,在深部高应力将成为常态。随着深度的增大地质结构复杂性增加。断层、小裂缝、节理裂隙广泛发育。为了探索断层对地应力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本文在7个超千米钻孔中进行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定量确定了断层上下盘、断层间、断层端部、断层交汇处及断层远场的应力。研究了断层位置和属性对应力大小和方向的影响。通过三维数值模拟,阐明了断层附近应力的非均质性,解释了断层对地应力积聚和分异的影响。受区域构造及断层作用影响,地应力大小、方向以及状态在不同位置发生显著的分异。在断层附近,地应力的集中程度和方向变化随断层位置而发生差异;在离断层较远处,地应力大小和方向与区域构造应力一致。利用历史地震动矢量对震源机制解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断层属性和位置将对应力分异产生显著影响。应力分异由强到弱依次为断层间、断层交汇处、下盘、断层端部及上盘,而方向变化强弱依次为下盘、断层间、断层端部、断层交汇处和上盘,揭示了断层诱发应力累积和方向转变的内在机制。
研究论文
充填体–围岩组合体三轴力学行为数值模拟试验分析
卢宏建, 王奕仁, 甘德清, 武婕, 武晓军
2023, 30(5): 802-812. doi: 10.1007/s12613-022-2554-9
摘要:
分析充填体与围岩相互作用机理是地下矿山充填采场稳定性评价关键。以空场嗣后充填采场为物理原型,将充填体与围岩协同考虑,概化出了充填体-围岩组合体实验室尺度模型,基于RFPA3D构建了具有一个粗糙接触面、两种灰砂配比、四个接触面倾角和三种围压的充填体-围岩组合体三轴压缩试验数值分析模型,系统分析了组合体的三轴应力应变曲线、强度、破坏模式、破坏过程与声发射演化规律,并通过组合体静力学分析模型和文献对比方法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充填体-围岩组合体在三轴压缩下的变形、强度特征和破坏模式与接触面倾角、围岩和灰砂配比有关联关系;应力-应变曲线可分为压实、弹性、屈服、应变软化和残余应力五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声发射特征变化明显;充填体-围岩组合体三轴抗压强度随围压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当接触面倾角为45°和60°时,组合体破坏发生在接触面和充填体区域。当接触面倾角为75°和90°时,充填体、接触面和围岩区域均有破坏。研究结论可为地下充填采场的稳定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论文
Chi-g-CPAM絮凝高岭石的原位动力学和絮体形态研究
徐瑞景, 邹文杰, 饶博, 赵伟, 王廷, 张志军
2023, 30(5): 813-823. doi: 10.1007/s12613-022-2522-4
摘要: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高效絮凝剂——壳聚糖接枝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hi-g-CPAM),并比较了其与商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对高岭石悬浊液的絮凝行为,分析了絮凝过程动力学以及相应的絮凝层形态变化规律。本文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在硅片上修饰了Chi-g-CPAM和CPAM,采用耗散型石英晶体微量天平进行了原位絮凝行为研究。结果表明Chi-g-CPAM絮凝高岭石的平衡时间仅是CPAM的0.46倍,且高岭石层的总质量更大。Chi-g-CPAM对高岭石的絮凝行为可较好的用动力学拟一阶模型模拟;CPAM絮凝高岭石的过程无法用单一模型来拟合,其初始阶段符合Elovich这一经验方程,反映了絮凝过程中活化能变化较大,这与CPAM的长链分子的架桥、卷扫作用有关。絮体形态研究表明,Chi-g-CPAM和高岭石形成的絮凝层较为致密(K1 = 0.3513)且不随时间改变,CPAM初始阶段絮凝层构象松散(K1 = 0.4663),在800 min后观察到絮凝层构象逐渐塌陷(K2 = 0.2026)。采用两种絮凝剂进行沉降实验,在用量为75 g/t时,Chi-g-CPAM处理的高岭石悬浊液上清液浊度和CPAM处理的相同,但沉降层厚度小于CPAM,说明Chi-g-CPAM和高岭石的絮凝絮团更致密,这和构象研究分析表现出一致性。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絮凝剂的絮凝行为,有助于开发用于选矿和尾矿处理的高效絮凝剂。
研究论文
褐铁矿和菱铁矿悬浮磁化焙烧反应行为及非等温动力学
张强, 孙永升, 韩跃新, 李艳军, 高鹏
2023, 30(5): 824-833. doi: 10.1007/s12613-022-2523-3
摘要:
为实现褐铁矿资源的低碳开发利用,本研究提出以菱铁矿作为清洁还原剂用于褐铁矿的磁化焙烧。在菱铁矿用量40wt%、焙烧温度700°C、焙烧时间10 min的最佳悬浮磁化焙烧条件下,磁选可以获得铁精矿铁品位65.92wt%、铁回收率98.54wt%的良好指标。磁性分析表明,悬浮磁化焙烧实现了弱磁性铁矿物向强磁性铁矿物的转化,从而实现了通过弱磁选回收铁矿物。相变分析表明,在悬浮磁化焙烧过程中,褐铁矿首先脱水并转化为赤铁矿,然后菱铁矿分解生成磁铁矿和CO,其中CO将新形成的赤铁矿还原为磁铁矿。微观结构演化分析显示,新生磁铁矿颗粒疏松多孔,颗粒结构明显破坏,有利于后续磨矿。非等温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褐铁矿和菱铁矿之间的主要反应符合二维扩散机制,表明反应过程主要受CO扩散控制。试验结果为使用菱铁矿作为悬浮磁化焙烧的清洁还原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论文
基于扩散偶法的CaO–V2O5和MnO2–V2O5固相界面反应行为比较
温婧, 孙红艳, 姜涛, 陈泊键, 李芳芳, 刘孟霞
2023, 30(5): 834-843. doi: 10.1007/s12613-022-2564-7
摘要:
钒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金属资源,广泛应用于钢铁、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钒渣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含钒原料,其钙化提钒及锰化提钒工艺在钒的高效分离、尾渣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优势显著,但焙烧过程中钒酸钙和钒酸锰始终共存。两种钒酸盐的生成机理及钒与钙、锰反应能力的差异是两种提钒工艺的基本问题和共性问题,这对充实提钒基础理论和促进提钒工艺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基于扩散偶研究方法,通过制备氧化钙–氧化钒和二氧化锰–氧化钒扩散偶,并在不同时间恒温焙烧,比较研究了钙、锰与钒组元固相反应的界面扩散行为差异;阐明了钒酸钙和钒酸锰的生成机理;进一步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研究并计算了扩散产物和扩散系数随焙烧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时间的延长,氧化钙–氧化钒、二氧化锰–氧化钒两组扩散反应逐渐进行。氧化钙–氧化钒扩散偶中钙和钒的分布区域边界始终清晰。而对于二氧化锰–氧化钒扩散偶而言,随着恒温焙烧时间的延长,二氧化锰逐渐分解生成三氧化二锰,钒组元能扩散到三氧化二锰内部,但仅有部分钒与锰反应形成扩散产物层。氧化钙–氧化钒、二氧化锰–氧化钒扩散偶的界面反应产物分别是偏钒酸钙和偏钒酸锰。恒温焙烧16 h后,产物厚度分别为39.85和32.13 μm,且由于组元扩散反应能力的限制,两个扩散偶均达到反应平衡。相同恒温焙烧时间内,氧化钙–氧化钒扩散偶的扩散系数略高于二氧化锰–氧化钒扩散偶,这说明钒与钙的扩散反应比钒与锰的扩散反应更易进行。
研究论文
RH精炼过程气体喷吹角度对多相流动及传质的影响
王家昊, 倪培远, 陈超, Mikael Ersson, 厉英
2023, 30(5): 844-856. doi: 10.1007/s12613-022-2558-5
摘要:
当前,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双碳”战略下,钢铁工业的高端、绿色、低碳、高效率的创新发展十分关键。RH精炼具有脱碳、脱气、脱硫、去除夹杂物及调整钢水成分等冶金功能,已成为轴承钢等诸多高品质钢生产的重要工序之一。本研究工作基于提高RH上升管气泡分散度、扩大气泡与钢水相互作用范围的思路,创新性的提出了旋转喷吹新技术,通过简单改变上升管气体喷吹角度,实现上升管内钢水的旋转流动,而钢水旋转流动进一步促进气泡的弥散分布,从而充分发挥气泡对钢水的提升作用,提高上升管横截面速度分布的均匀性和RH精炼的循环流量。本文首先开展了传统喷吹条件下的数值模拟和水模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气体流量为40 L·min-1时,数值模型预测的混匀时间与水模型实验测得的结果吻合较好,在选定的三个监测点位置,模型预测值与水模型实测值的误差在1.3%~7.3%范围内,证明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其次,开展了不同气体喷吹角度对RH精炼过程多相流动及传质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传统喷吹角度下的循环流量为9 kg·s-1,当喷嘴水平旋转30°或45°时,循环流量提高了约15%,此外,预测的三个监测点的混匀时间分别缩短了约21.3%、28.2%和12.3%。喷吹角度为30°和45°时,对128个气泡的统计分析表明,气泡在流体中的平均停留时间增加了约33.3%。研究表明,新的喷吹技术有利于提升RH循环流量和混匀时间,有望为进一步提升RH精炼效率提供了重要解决思路。
研究论文
综合利用复杂铷矿资源:矿相解离和选择性浸出铷、钾
张全矿, 马保中, 王成彦, 陈永强, 张文娟
2023, 30(5): 857-867. doi: 10.1007/s12613-022-2436-1
摘要:
铷是重要的稀有金属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金属。现阶段对矿石中铷的提取多采用酸法,酸法工艺未考虑矿石中宏量元素钾、铝、硅的资源化利用,导致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较低,且存在设备易腐蚀,废渣、氯化氢废气、高盐废水产出量大、难处理的问题,这也与国家提倡的“绿色冶金”宗旨相悖。因此,开发清洁高效的矿石提铷技术迫在眉睫。目前,由于铷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矿石中提取铷的技术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铷矿资源的新工艺。该工艺主要包括矿物解离、选择性浸出和脱硅。结果表明,热活化完全破坏了铷矿稳定的硅氧四面体结构,矿物完全解离,这有利于后续的选择性浸出。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铷矿中铷和钾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8.67%和96.23%。此外,浸出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活化Al(OH)3可有效抑制硅的浸出。同时,浸出残渣为方钠石,通过水热转化成功合成A沸石。该工艺为铷的绿色提取和各种复杂矿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论文
F对熔融NaCl–KCl熔盐中钛离子配位结构的影响
刘姗姗, 李少龙, 刘晨晖, 何季麟, 宋建勋
2023, 30(5): 868-876. doi: 10.1007/s12613-022-2527-z
摘要:
本文采用电化学、数学分析和光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氟离子(F)对钛离子(Tin+)的电化学行为和配位性能的影响,以α表示F和Tin+的摩尔浓度比。采用循环伏安法(CV)、方波伏安法(SWV)和开路电位法(OCP)研究了不同α条件下钛离子的电化学行为,并采用原位采样器制备了α = 0、1.0、2.0、3.0、4.0、5.0、6.0、8.0时的熔盐样品,然后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拉曼光谱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熔盐中F的加入缩短了钛离子的还原步骤,并极大地影响了价态钛离子的比例,使高价态钛含量增加且更加稳定,当α大于3.0时,Ti2+不再存在于熔盐中,最终转移到价态更高的钛离子中。研究发现,这些现象背后的机制是由于配合物(TiCljFim)的形成,这对揭示钛还原过程机理和电解质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论文
用Monothio-Cyanex 272和TOA从废汽车催化剂的高酸浸出液中分离钯和铂
王俊莲, 刘璐, 许文, 刘辉, 徐国栋, 黄焜, 郁丰善, 黄国勇
2023, 30(5): 877-885. doi: 10.1007/s12613-022-2492-6
摘要:
汽车尾气催化剂是燃油汽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铂族金属(特别是Pt、Pd和Rh)是汽车催化剂的活性成分。废汽车催化剂具有潜在的环境和健康风险,而铂族金属非常珍贵和稀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因此,从废汽车催化剂中回收铂族金属近年来备受关注。废汽车催化剂的浸出液通常为高酸性HCl体系,使得直接从浸出液中高效分离钯和铂十分困难。本文采用monothio-Cyanex 272和TOA从高酸性汽车催化剂浸出液中直接分离Pd和Pt。讨论了酸度、萃取剂浓度、相比和稀释剂等参数对萃取分离Pd和Pt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分离Pd和Pt的原则流程图。结果表明,Monothio-Cyanex 272和TOA能够成功的从废汽车催化剂的高酸模拟浸出液中分离Pd和Pt。Monothio-Cyanex 272对Pd具有很强的萃取能力和选择性,仅需一级萃取即可将99.9%以上的Pd选择性地萃入有机相,酸性硫脲能够将负载的Pd有效反萃。当酸度为6 mol·L–1 HCl时,TOA对Pt和Fe具有很强的萃取能力,经过两级逆流萃取,超过99.9%的Pt和几乎所有的Fe被萃取入有机相,稀HCl能将共萃的碱金属(Fe、Cu和Co)洗涤干净。负载的Pt能被1.0 mol·L–1硫脲和0.05~0.1 mol·L–1 NaOH溶液有效反萃。Monothio-Cyanex 272和TOA可以实现从废汽车催化剂的高酸浸出液中分离Pd和Pt。
研究论文
CaO–SiO2–Al2O3–4.6wt%MgO–Fe2O3废汽车催化剂熔炼渣系的冶金特性研究
郑瑞立, 吕建芳, 宋卫锋, 刘牡丹, 李华山, 刘勇, 吕先谨, 马致远
2023, 30(5): 886-896. doi: 10.1007/s12613-022-2569-2
摘要: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废汽车催化剂(SAC)与含铜电镀污泥(CBES)协同熔炼过程中形成的CaO−SiO2−Al2O3−4.6wt%MgO−Fe2O3五元渣系的冶金特性。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拉曼光谱、FactSage热力学计算和粘度测试研究了该渣系的熔渣结构、熔化温度和粘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Fe2O3含量(3.8wt%−16.6wt%)、CaO/SiO2质量比(0.5−1.3)和SiO2/Al2O3质量比(1.0−5.0)的提高可以促进硅酸盐网络的解聚,同时以四面体和八面体单元形式存在的大量Fe2O3确保了Al3+离子的电荷补偿,使得Al2O3仅表现为酸性氧化物。热力学计算和粘度测试结果表明,随着Fe2O3含量、CaO/SiO2比和SiO2/Al2O3比的增加,熔渣中发生硅酸盐网络结构解聚和低熔点相变,促进了熔点和粘度的降低;而进一步增加会导致新的高熔点物相形成,反而导致粘度和熔点回升。根据实验分析,优选的低聚合度、粘度和熔点炉渣组成为:Fe2O3含量为10.2wt%−13.4wt%,CaO/SiO2比为0.7−0.9和SiO2/Al2O3比为3.0−4.0。本研究为SAC和CBES协同熔炼过程中的炉渣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研究论文
N263在亚硝酸盐介质下从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浸出液中萃取分离钴
杨颖男, 杨英杰, 何春林, 韦悦周, Toyohisa Fujita, 王桂芳, 马少健, 杨文超
2023, 30(5): 897-907. doi: 10.1007/s12613-022-2571-8
摘要:
随着废锂离子电池数量的不断增多,对废锂离子电池材料中钴金属的分离回收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为了高效、高选择性地分离回收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浸出液中的Co(II),本文基于亚硝酸根的选择性配位和Co(II)形成络阴离子的特点,采用了季铵盐N263作为萃取剂在亚硝酸钠体系中对Co(II)进行选择性分离回收。结果表明,当萃取条件为55vol%磺化煤油,30vol% N263和15vol%异丙醇组成的有机相,水相和有机相的体积比(A/O)为2:1,萃取时间为30 min,温度为25°C,0.1 M HNO3和1 M亚硝酸钠时,Co(II)的萃取效率最高达到99.16%,而Ni(II)、Mn(II)和Li(I)的萃取效率仅为9.27%–9.80%。采用FT-IR、XPS、UV探究了N263与Co(II)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溶液中${\rm{NO}}_2^- $与Co(II)选择性结合形成阴离子络合物[Co(NO2)3],并通过N263中的Cl进行离子交换,最终溶液中的Co(II)被萃取到有机相中。根据McCabe–Thiele结果显示,当Co(II)浓度为2544 mg/L时,经过三段逆流萃取后Co(II)的萃取效率能够达到99.00%以上。在反萃实验中,当盐酸浓度为1.5 M,水相与有机相的体积比为1:1时,Co(II)的反萃取效率为91.41%。萃取剂N263经过5次萃取和反萃取循环后,Co(II)的萃取效率仍然可以达到93.89%。另外,在废锂离子电池材料实际浸出液中,可实现对Co(II)100%的高效萃取。
研究论文
通过Al2O3纳米流体润滑实现板带钢热轧过程的防氧化
孙建林, 黄博远, 贺佳琪, 孟二超, 常虔浩
2023, 30(5): 908-916. doi: 10.1007/s12613-022-2493-5
摘要:
板带钢热轧过程的氧化损失造成了极高的能源和材料损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而本文研究发现,将Al2O3纳米流体应用于板带钢热轧过程,能够在起到润滑作用的同时同步实现对带钢表面的氧化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板带钢热轧实验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研究了其作用机理。首先,Al2O3纳米粒子的加入显著提高了润滑剂的润滑性能,使轧后带钢的表面形貌最佳、粗糙度最低、表面缺陷最少。此外,钢板表面生成的氧化皮也变薄,铁氧化物中Fe2O3的比例显著变低。同时,轧后带钢表面有纳米粒子沉积,形成了厚度约193 nm的保护层。保护层主要由Al2O3和烧结的有机分子组成,阻止了钢板基体与空气的直接接触,从而实现了氧化抑制作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Al2O3层可以同时通过物理吸附和穿透阻隔效应阻挡了O2和H2O分子向金属基体的扩散。
研究论文
球磨时间对Fe–Mn–Al多孔钢显微结构和压缩性能的影响
谢凌志1, 徐志刚, 齐韫哲, 梁金荣, 何鹏, 沈强, 王传彬
2023, 30(5): 917-929. doi: 10.1007/s12613-022-2568-3
摘要:
多孔钢具有较高的机械力学性能、优异的能量吸收能力和较强的耐腐蚀性能等诸多结构功能一体化特性,已成为多孔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多孔钢的制备多以不锈钢和碳钢为母材,其力学性能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其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发挥。与当前广泛采用的上述母材相比,高锰铝高强钢具有更加优异的轻质高强特性,能够显著提升多孔钢的使役性能,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多孔钢母材。作为一种加工周期短和制备温度低的近净成形方法,粉末冶金能够获得成分可调、孔隙特征可控的多孔金属制品,是一种广泛采用的多孔钢制备技术。粉末细化是改变多孔钢微观结构和提升其力学性能的重要方法,而高能球磨是实现粉末细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当前,制备多孔钢的原料粉末多为预合金钢粉末,预合金粉末存在难以实时调整化学成分以及原料制备成本高等突出问题。为此,本文首次提出以Fe、Mn、Al和C等元素粉末替代现有的预合金粉末,经过一定周期的高能球磨后,采用真空烧结两步原位造孔的全新方法成功制备了高孔隙的高锰铝多孔钢。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和探讨了球磨时间对混合粉末及其多孔钢的微观结构和压缩性能的影响,为多孔钢的微结构调整和性能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混合粉末的尺寸不断减小,Fe颗粒的形貌逐渐向薄片状转变。在640℃的低温预烧结阶段,样品中的主要相为α-Fe、α-Mn和Al,以及少量的Fe2Al5和Al8Mn5等金属间化合物;当烧结温度升高到1200℃时,样品的表面以α-Fe为主,中心为γ-Fe。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Mn的升华量逐渐减少,这是引起多孔钢的孔隙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压缩性能方面,所制多孔钢宏观裂纹萌生时的应变及其应力都随球磨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
研究论文
全d族Ni–(Co)–Mn–Cu–Ti合金马氏体相变、力学性能和磁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齐华新, 白静, 金淼, 徐佳鑫, 刘新, 关子奇, 顾江龙, 从道永, 赵骧, 左良
2023, 30(5): 930-938. doi: 10.1007/s12613-022-2566-5
摘要:
全 d 族 Ni–Mn–Ti 基 Heusler 合金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因其丰富的物理性质被广泛关注。与传统 Ni–Mn 基合金不同,Ni–Mn–Ti 基 Heusler 合金的d–d轨道杂化取代p–d 轨道杂化,提高了合金的塑韧性,解决了传统Ni–Mn 基合金固有脆性大、力学性能差的问题。由于卓越的机械性能和相变过程中较高的熵变,Ni–Mn–Ti 基合金在超弹性和弹热制冷方面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Cu掺杂和Cu–Co共掺Ni–Mn–Ti 合金的研究很少,本文旨在为Ni–Mn–Ti 基合金的成分设计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对Ni2Mn1.5−xCuxTi0.5 (x = 0.125, 0.25, 0.375, 0.5) 和 Ni2−yCoyMn1.5−xCuxTi0.5 [(x = 0.125, y = 0.125, 0.25, 0.375, 0.5) 和 (x = 0.125, 0.25, 0.375, y = 0.625)]合金系的马氏体相变,力学性能和磁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Ni–(Co)–Mn–Cu–Ti合金马氏体的形成能始终低于奥氏体的形成能,表明合金均能发生马氏体相变。Ni2Mn1.5−xCuxTi0.5 和 Ni2−yCoyMn1.5−xCuxTi0.5 (y < 0.625)合金的奥氏体和非调制马氏体都是反铁磁态的,当y = 0.625时, Ni2−yCoyMn1.5−xCuxTi0.5合金的奥氏体由反铁磁态转变为铁磁态,而马氏体保持反铁磁态,马氏体相变时合金会伴随磁性的突变,即发生磁—结构耦合现象,这是合金具有磁热效应的物理基础。掺Cu能降低Ni–(Co)–Mn–Ti合金的热滞后和各向异性。提高Mn的含量并且降低Ti的含量能提高Ni–Mn–Cu–Ti合金抗剪切和抗正应力的能力,但会降低韧性。就延展性而言,Ni–Mn–Cu–Ti 和 Ni–Co–Mn–Ti合金强于Cu–Co共掺合金。
研究论文
定向凝固GH4742高温合金中组织、偏析和析出相演变
杨曙磊, 杨树峰, 刘威, 李京社, 高锦国, 王翊
2023, 30(5): 939-948. doi: 10.1007/s12613-022-2549-6
摘要:
GH4742高温合金是一种先进的结构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核电等领域。真空电弧重熔(VAR)通常作为最终熔炼工序,其凝固组织、元素分布和缺陷直接决定了合金的加工和机械性能。本文以区域定向凝固炉模拟真空自耗炉的定向凝固特征,研究了GH4742高温合金在大跨度的冷却速率下的微观结构、元素偏析和析出的演变规律。基于多种镍基高温合金的统计对比,结果表明,在高冷却速率下,主枝晶间距与G1/2V1/4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其中GV是温度梯度和拉速。随着冷却速率的降低,一级枝晶间距以一种分散的方式增加。在所有的冷却速率范围内,二级枝晶臂间距与 (GV)−0.4明显线性相关。元素偏析的程度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而增加,随后逐渐减少,这是由于溶质反扩散和树枝状结晶尖端过冷之间的竞争造成的。随着凝固速度的增加,γ′、碳化物和非金属夹杂物的尺寸逐渐减小。γ′沉淀物的形态从梅花状变为立方体,再变为球形。碳化物的形态从块状变为细条状,然后变为汉字状。碳化物的形态受树枝状间形状和元素扩散共同控制。夹杂物以复合夹杂物为主,通常表现为Ti(C,N)以氧化物为异质成核中心,碳化物的外表面包裹的三层结构。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复合夹杂物的数量密度先增加后减少,这与元素偏析行为密切相关。
研究论文
双相Mg–8Li–4Zn–1Mn合金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的协同调控与优化
曹彤彤, 朱勇, 高瑜阳, 杨艳, 周港, 崔晓飞, 文陈, 蒋斌, 彭晓东, 潘复生
2023, 30(5): 949-958. doi: 10.1007/s12613-022-2572-7
摘要:
镁锂合金是目前最轻的金属工程结构材料,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阻尼性能好等优点,在航空航天、兵器军工、3C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现有的镁锂合金绝对强度较低,而现有提升镁合金强度的方式通常带来其阻尼性能的降低,因此,实现镁合金强度与阻尼的协同调控是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研究通过热挤压来实现双相Mg–Li–Zn–Mn合金的微观组织调控与优化,以期实现合金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协同调控。结果表明:Mg–8Li–4Zn–1Mn合金主要由α-Mg、β-Li、Mg–Li–Zn相和单质Mn组成。热挤压过程中,合金内部发生动态再结晶,合金的晶粒尺寸由铸态的50 μm细化到5.86 μm。挤压变形后,细小的析出相均匀分布在Mg–8Li–4Zn–1Mn合金中。挤压态合金的屈服强度( YS )、抗拉强度( UTS )和伸长率( EL )分别达到156 MPa、208 MPa和32.3 %,较铸态合金显著提升。挤压态和铸态Mg–8Li–4Zn–1Mn合金均呈现出优异的阻尼性能,在应变振幅为2 × 10−3时的阻尼值 ( Q−1 )分别为0.030和0.033,合金阻尼性能无明显变化。热挤压变形可以显著提高Mg–8Li–4Zn–1Mn合金的力学性能,而阻尼性能无明显变化,这表明基于合金化和热变形工艺协同调控,可以实现双相镁锂合金微观组织–力学–阻尼性能之间的协同调控,研究为后续高强高阻尼镁合金的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研究论文
镁合金自密封等离子电解氧化膜的制备及性能
马宸, 王东, 刘金玉, 彭宁, 尚伟, 温玉清
2023, 30(5): 959-969. doi: 10.1007/s12613-022-2542-0
摘要:
等离子体电化学氧化(PEO)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在镁合金表面形成陶瓷涂层的表面改性技术。但是,在升压过程中,由于产生的电火花不断破坏涂层,在涂层表面形成微孔和微裂纹,为材料的腐蚀埋下隐患。材料科学中的一个长期追求是开发基于单一材料的自密封涂层,无需先氧化然后密封。因此,本文报道了一种通过四次电压和溶胶添加制备自密封PEO涂层的新方法。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使用Image Pro Plus 6.0测定涂层的孔隙率,涂层孔隙率从8.53%降至0.51%。同时,涂层厚度比传统PEO涂层增加了四倍。使用电化学测试评估了每个样品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该自密封涂层的icorr从9.152 × 10−2降低到6.152 × 10–4 mA·cm−2,样品的RT从2.19 × 104提高到2.33 × 105 Ω·cm2。盐雾试验表明,涂层表面仅在336 h出现腐蚀点。此外,本文还分析了PEO涂层自密封行为的机理。
研究论文
铈镍合金的“氢通道”和“氢溢出”效应协同改善氢化镁的储氢性能
宋孟臣, 谢润凯, 张刘挺, 王烜, 姚振东, 魏涛, 商丹红
2023, 30(5): 970-976. doi: 10.1007/s12613-022-2529-x
摘要:
氢化镁(MgH2)因其储氢容量高(7.6wt%)、资源丰富、可逆性好等优势而在能源材料的开发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MgH2较强的金属–氢键导致其吸放氢反应动力学缓慢、热力学稳定性过高,难以获得广泛的实际应用。本文成功设计并合成了CeNi5合金,有效改善了MgH2的储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氢化以及湿化学球磨处理后的CeNi5 合金呈现片层状结构,MgH2–CeNi5复合材料中CeNi5含量的增加可以有效地降低MgH2的起始放氢温度。 MgH2–5wt%CeNi5复合材料的初始放氢温度为174°C,比纯MgH2的放氢温度降低了156°C。复合体系在275℃的温度下,10分钟内释放出约6.4wt%的H2。此外,完全脱氢的样品在175℃的低温下吸收了4.8wt%的H2,并且吸氢过程的表观活化能从(73.60 ± 1.79)下降到(46.12 ± 7.33) kJ/mol。微观结构分析表明,原位生成的Mg2Ni/Mg2NiH4和CeH2.73分别展现出“氢通道”和 “氢溢流”效应,从而有效增强了MgH2–5wt%CeNi5复合材料的储氢性能。
研究论文
二次相诱发铝空气电池纯铝阳极局部腐蚀研究
张博威, 王禾祖, 苏艳, 杨文广, 郝雪龙, 张泽群, 汪凤琴, 薛伟, 吴俊升
2023, 30(5): 977-987. doi: 10.1007/s12613-022-2533-1
摘要:
铝空气电池由于铝阳极储量丰富、环保经济、配置简单、能量密度高等优势在能源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铝阳极在碱性电解质中的严重腐蚀大大限制了铝空气电池的实际应用,且有关铝阳极中二次相对腐蚀行为影响的报道很少。本文选用4种不同纯度的纯铝,并采用微观结构表征、电化学测试、原位腐蚀形貌观察、有限元模拟等手段,系统的探究了中二次相对纯铝阳极在碱性介质中局部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纯铝中存在分布在晶内的团簇相及沿晶界分布的线条状析出相两种二次相,纯铝中的Al–Fe二次相几乎不溶于碱性溶液且在腐蚀过程中充当阴极相,在电偶作用的影响下导致其周围基体发生腐蚀。低纯度铝样品由于晶粒内和晶界处的大量二次相引起的强烈电偶腐蚀而遭受严重的腐蚀。相比之下,高纯铝样品由于二次相尺寸较小且含量较低,腐蚀现象较为轻微。准原位SEM观察表明,铝基体的快速溶解进一步促进了二次相的暴露及脱落。此外,基于有限元模型的模拟电流密度分布表明,二次相加速了团簇相及周围基体的腐蚀速率。本文深入研究了二次相在碱性介质中对纯铝腐蚀的影响,为铝空气电池阳极材料的设计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