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4年  第31卷  第9期

显示方式:
特约综述
静电纺丝–热压技术制备储热与储电薄膜及其应用
车攀攀, 谢宝珊, 曹鹏辉, 吕又付, 刘代飞, 朱华丽, 吴贤文, 何章兴, 陈荐, 李传常
2024, 31(9): 1945-1964. doi: 10.1007/s12613-024-2842-7
摘要:
静电纺丝与热压技术(EHPT)的结合是制备具有良好储能性能的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一种高效便捷的方法。EHPT 法制备的复合薄膜因其具有比表面积大、形貌可控、结构紧凑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系统地探讨了复合薄膜在热能和电能存储中的相关机理,以及其基于 EHPT 制备工艺的性能增强方法。介绍了复合薄膜在储热和储电两个领域的最新应用。在储热领域,EHPT 制备的复合薄膜因其纵横交错的纳米纤维而产生独特的热传导途径;同时,这些纳米纤维为填充功能材料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此外,静电纺丝–热压技术制备的复合薄膜在电容器、锂离子电池(LIBs)、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SIBs)和氢溴液流电池(HBFBs)中广泛应用。未来,EHPT 将通过自身的技术突破或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来生产智能材料以扩展其应用领域。
研究论文
全尾砂膏体颗粒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
杨柳华, 贾恒伟, 吴爱祥, 焦华喆, 陈新明, 寇云鹏, 董萌萌
2024, 31(9): 1965-1974. doi: 10.1007/s12613-023-2804-5
摘要:
膏体宏观流动和流变特性受到其细观结构的影响。本文通过应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技术(FBRM),对不同条件下絮团(团聚体/颗粒)的粒径变化和分布进行监测,并对絮团聚集和破碎动力学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膏体动力学演化受到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的协同作用影响,可分为动态阶段和稳定阶段。提高质量浓度或增大灰砂比都能增大膏体聚集常数,有助于絮团平均弦长增大;而外加剂及扰动增大了分散常数,促使絮团平均弦长减小。弦长分布曲线峰值在20 μm左右,近似正态分布。聚集系数(k2)与扰动速率成正相关,且分散常数(k1)比聚集常数(k2)值高出近5个数量级。动力学模型定量描述了颗粒随时间的演化规律,为研究膏体复杂流变行为的微观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研究论文
捕收剂SLS和抑制剂SPP对铅氧化矿物与赤铁矿浮选分离的协同作用
唐鸿鹄, 刘丙建, 李梦闪, 张前程, 张雄星, 江锋
2024, 31(9): 1975-1984. doi: 10.1007/s12613-023-2815-2
摘要: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钢铁行业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包含铅资源和有害元素的烧结粉尘。浮选被视为是一种从烧结粉尘中回收铅资源的有效技术,但浮选过程中如何实现铅氧化物与氧化铁的高效分离仍然具有挑战性。本论文系统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LS,C12H25SO4Na)和焦磷酸钠(SPP,Na4P2O7)在选择性浮选分离铅氧化矿物(PbOHCl和PbSO4)与赤铁矿(Fe2O3)过程中的协同作用。首先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和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确定了最佳浮选条件,实现了铅氧化矿物的高效回收与赤铁矿的有效抑制。通过Zeta电位测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吸附量测定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揭示了药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捕收剂SLS在PbOHCl和PbSO4表面上的吸附强度较大且不受抑制剂的影响,而抑制剂SPP可选择性吸附于Fe2O3表面,并抑制后续SLS的吸附。SLS和SPP在矿物表面的选择性吸附行为实现了铅氧化矿物和赤铁矿的高效浮选分离。
研究论文
Ca2+–硅酸钠对长石和石英选择性分离的协同强化机理
蔺博, 匡敬忠, 杨易强, 黄哲誉, 杨德龙, 于明明
2024, 31(9): 1985-1995. doi: 10.1007/s12613-023-2790-7
摘要:
抑制剂对石英与长石浮选分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Ca2+–硅酸钠新型组合抑制剂对石英和长石浮选分离进行了研究,通过微浮选实验评价了组合抑制剂的浮选效果,分析了抑制剂作用前后长石与石英表面性质差异,探讨了其协同强化抑制机理。结果表明,Ca2+–硅酸钠对长石与石英浮选分离最佳配比:Ca2+:硅酸钠为1:5。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和吸附量分析表明,组合抑制剂优先吸附在长石表面,阻止了捕收剂与长石的作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显示,Ca2+直接与石英表面相互作用,强化了其对捕收剂的吸附;组合抑制剂中的Ca2+取代了长石表面的K+,改变了Al活性位点表面性质,导致长石表面形成了亲水膜,阻止了捕收剂在长石表面吸附,Ca2+–硅酸钠协同强化了长石和石英高效浮选分离。
研究论文
黄铁矿和氰化物间的相互作用及黄铁矿氰化尾渣的化学氧化脱氰研究
韩雯雯, 杨洪英, 佟琳琳
2024, 31(9): 1996-2005. doi: 10.1007/s12613-023-2814-3
摘要:
黄金生产过程中氰化提金工艺产生的大量氰化尾渣对环境有严重危害,氰化尾渣的脱氰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氰化尾渣中存在的重要矿物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对黄铁矿与氰化物间的相互作用及黄铁矿氰化尾渣的脱氰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氰化体系的高pH值、高氰化物浓度和高黄铁矿用量可以促进氰化物与黄铁矿间的相互作用。黄铁矿的氰化反应行为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采用亚硫酸钠-空气氧化法对黄铁矿氰化尾渣进行脱氰处理。结果表明,在pH值为11.2、亚硫酸钠用量为22 mg⋅g−1黄铁矿、空气流量为1.46 L⋅min−1的条件下,脱氰反应1 h后总氰化物去除率为83.9%。对黄铁矿样品进行XPS检测分析,发现黄铁矿在氰化过程中生成了Fe(III)化合物和FeSO4。氰化后吸附在黄铁矿表面的氰化物主要以游离氰化物(CN)和亚铁氰化物($ \mathrm{F}\mathrm{e}{\left(\mathrm{C}\mathrm{N}\right)}_{6}^{4-} $)的形式存在,通过亚硫酸钠-空气氧化法均能被有效脱除。在脱氰过程中,空气的通入促进了黄铁矿的氧化,减弱了黄铁矿表面对氰化物的吸附,强化了黄铁矿氰化尾渣中总氰化物的脱除。
研究论文
矿浆电解槽固液悬浮过程流场和浓度场的快速预测
卢婷婷, 李康, 赵洪亮, 王维, 周振昊, 蔡笑怡, 刘风琴
2024, 31(9): 2006-2016. doi: 10.1007/s12613-024-2826-7
摘要:
矿浆电解作为一种湿法冶金工艺,具有流程短、能耗低、过程环保等优点。然而,多槽串联的特点导致槽内工况多变、工艺参数调控复杂,已有的搅拌经验公式和颗粒悬浮特性无法满足矿浆电解生产需求。基于此,本文提出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矿浆电解槽固液悬浮过程流场和浓度场的快速预测模型。通过正交试验科学地选取计算点,在有效减少仿真工况数量的情况下建立了覆盖较为全面的训练数据集,同时也为预测模型提供合理的权重;最后结合K-最近邻算法构建了矿浆电解槽场信息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随着正交试验中水平个数的增加,模型的预测精度显著提高。采用4因素9水平所建立的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槽内流场和浓度场信息,其中平均速度和平均固体浓度的预测回归系数分别为0.926和0.937。相较于传统CFD计算,预测流场和浓度场的响应时间从75 h缩短至20 s,解决了数值模拟应用于实际生产时存在严重滞后性的问题,从而满足实时生产调控需求。
研究论文
1200℃时Fe2O3–TiO2–V2O5体系富V2O5区域相平衡关系的研究
石俊杰, 翟予茉, 邱玉超, 侯长乐, 董静静, 姚茂玺, 李昊伦, 周泳蓉, 李建中
2024, 31(9): 2017-2024. doi: 10.1007/s12613-024-2845-4
摘要:
从转炉含钒矿渣中有效回收金属钒对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开发新型工艺和改进传统路线的关键在于获得准确的热力学数据。本研究采用高温平衡淬火技术,研究了Fe2O3–TiO2–V2O5体系在1200°C时空气气氛下中的平衡关系。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样品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中存在一个液相区、两个两相区(液相金红石和液相铁板钛矿)以及一个三相区(液相金红石铁板钛矿)。同时,研究了金红石和铁板钛矿固溶体中TiO2和V2O5含量随Fe2O3含量的变化情况。然而,在与FactSage 8.1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时,发现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更新当前与含钒矿渣系统相关的热力学数据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论文
在亚稳奥氏体不锈钢中进行温度跳跃拉伸试验以诱导最佳TRIP/TWIP效应
Mohammad Javad Sohrabi, Hamed Mirzadeh, Saeed Sadeghpour, Abdol Reza Geranmayeh, Reza Mahmudi
2024, 31(9): 2025-2036. doi: 10.1007/s12613-024-2852-5
摘要:
本文通过将AISI 304L奥氏体不锈钢的变形温度控制在0~200oC范围内,初步调整了其塑性变形机制以优化强塑性协同效应。研究表明,孪生诱发塑性效应(TWIP)/相变诱导塑性效应(TRIP)的协同效应和通过调节变形温度将TRIP效应的应变范围扩大到更高的应变范围,是提高亚稳不锈钢强塑性协同性的有效策略。在这方面,考虑到观察到的塑性变形的温度依赖性,通过预先设计的温度跳跃拉伸试验,实现TWIP和TRIP效应的受控序列,以实现良好的强度–延性权衡。因此,在应变的后期,通过利用100oC下的TWIP效应和25oC时的TRIP效应的优势,这种方法获得了846 MJ/m3的拉伸韧性和133%的总伸长率。此外,基于加工硬化分析,发现变形诱发的α′-马氏体屈服是制约塑性和强化性能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
研究论文
不同氧化程度FGH96高温合金粉末氧化膜的结构表征
刘杨, 刘玉峰, 章莎, 章林, 张鹏, 张绍荣, 刘娜, 李周, 曲选辉
2024, 31(9): 2037-2047. doi: 10.1007/s12613-024-2823-x
摘要:
FGH96 合金粉末的氧化膜结构显著影响高温合金的力学性能。在本研究中,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探针技术,对不同氧含量的 FGH96 合金粉末进行了研究,以阐明氧化膜随氧含量的结构演变。能量色散光谱分析揭示了合金粉末氧化膜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组分:在粉末γ基体上方的非晶态氧化层以及位于碳化物上方的非晶氧化物颗粒。合金元素在非晶态氧化层中呈层状分布,由外到内依次为Ni、Co、Cr和Al/Ti,这主要是由于氧从粉末表面扩散到γ基体内部氧平衡压力降低所导致的。另一方面,粉末表面碳化物的氧化、分解造成在其上方形成富Ti氧化物颗粒。氧含量为140、280和340 ppm的合金粉末氧化膜的厚度分别约为9、14、30 nm。合金元素在三种厚度氧化膜内分布规律类似。这些发现为FGH96合金粉末氧化膜的结构分析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研究论文
Ba(NO3)2溶液原位掺杂缓蚀剂对AM50镁合金微弧氧化涂层耐蚀性的影响
马吉睿, 卢小鹏, Santosh Prasad Sah, 陈倩倩, 张优, 王福会
2024, 31(9): 2048-2061. doi: 10.1007/s12613-024-2876-x
摘要:
微弧氧化是一种提高轻质合金耐蚀耐磨性能的表面处理技术,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可在基体金属表面原位生成一层陶瓷氧化涂层。由于火花放电和大量气体析出,镁合金微弧氧化涂层通常具有较高的孔隙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致密性和耐蚀性能。为了提高其长期耐蚀性能,本文使用硝酸钡溶液对AM50镁合金微弧氧化涂层封孔处理,并在后处理溶液中加入了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两种缓蚀剂,研究了不同缓蚀剂的添加对涂层的微观形貌、相成分、耐蚀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缓蚀剂的加入有效提高了涂层表面BaO2的沉积量,同时缓蚀剂可吸附进入涂层内部,大幅提高涂层的长周期耐蚀性能。其中,含有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涂层耐蚀性最佳,在0.5 wt% NaCl溶液中浸泡768 h后,低频阻抗模值仍能达到926 kΩ⋅cm²。经过40天的盐雾试验后,未观察到任何明显的腐蚀区域。这些优异的性能与缓蚀剂的加入有关,缓蚀剂的吸附引起涂层表面电位变负,钡离子与负电荷区域的作用导致表面沉积量增加。此外,缓蚀剂可以有效地加载到涂层内部,并在浸泡过程中连续释放以保护涂层。
研究论文
具有优异力学、腐蚀和生物性能的氧化镁附着石墨烯纳米片(MgO@GNS)增强镁基纳米复合材料
S. Abazari, A. Shamsipur, H.R. Bakhsheshi-Rad, M.S. Soheilirad, F. Khorashadizade, S.S. Mirhosseini
2024, 31(9): 2062-2076. doi: 10.1007/s12613-023-2797-0
摘要:
镁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作为人体植入材料越来越受重视。然而,镁合金的耐蚀性和抗菌活性较低。本研究采用半粉末冶金法和热挤压法制备氧化镁@石墨烯纳米片/镁(MgO@GNS/Mg)复合材料,以改善其力学、耐腐蚀和细胞相容性等特性。研究发现,MgO@GNS纳米复合物加入镁基复合材料中可提高显微硬度和抗压强度。体外成骨细胞培养试验表明, MgO@GNS 纳米复合填可增强成骨细胞的粘附性和磷灰石矿化。MgO@GNS纳米粒子的存在减少了复合材料的开口缺陷、微裂缝和微孔,从而可有效阻止腐蚀溶液对基体渗透。研究表明,MgO@GNS/Mg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这归因于MgO的活性氧释放和石墨烯纳米片锋利边缘对细菌膜的物理破坏从而促进对细菌脂质双分子层的渗透。因此,具有高强度、抗菌活性和耐蚀性的 MgO@GNS/Mg 复合材料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承重植入材料。
研究论文
高温下Al–SiC复合材料的氧化机理研究
韩基铄, 李勇, 马晨红, 郑清瑶, 张秀华, 吴晓芳
2024, 31(9): 2077-2087. doi: 10.1007/s12613-023-2778-3
摘要:
本文在空气条件下分别于1100°C、1300°C和1500°C烧结树脂结合Al–SiC复合材料,探究了其氧化机理,并建立了反应模型。随着温度升高,Al–Si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明显增强,试样外部的SiC仅发生轻微的局部氧化,内部存在低温亚稳相Al4C3向高温稳定相Al4SiC4的转变。在1100°C,试样内部Al与残C反应生成Al4C3。升至1300°C,高温以及低氧分压导致SiC发生活性氧化。随着反应进行,内部气相组成为Al2O(g) + CO(g) + SiO(g)。当Al4C3形成后,CO(g)和SiO(g)在Al4C3表面不断沉积,并最终将其转变为Al4SiC4。在1500°C,试样外层形成了一层由SiC和Al4SiC4晶须共同组成的致密层,切断了环境中氧气向试样内层的扩散通道。高温诱导 SiC的活性氧化反应加速,更多的气相参与反应合成Al4SiC4,最终在SiC颗粒间形成了相互堆积的六方片状Al4SiC4。Al的引入不仅提高了SiC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同时原位生成的非氧化物在微观尺度上实现了均匀分散,使其与SiC稳定结合。
研究论文
超高杨氏模量Ti2C–Ti复合材料的互联通组织和弯曲行为
孙枫泊, 张芮, 孟凡超, 王帅, 黄陆军, 耿林
2024, 31(9): 2088-2101. doi: 10.1007/s12613-024-2848-1
摘要:
钛基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比强度和高温性能在航空航天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现有钛基复合材料陶瓷相含量普遍较低,杨氏模量不足。为了大幅提高钛基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和强度,本文基于Hashin-Shtrikman理论设计了具有互连通微观结构的钛基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当Ti2C含量达到50vol%时,原位反应产生了由Ti2C颗粒组成的互连通微观结构。在制备的复合材料中,颗粒内Ti层片呈双尺度分布,宽度分别为10 和230 nm。反应烧结过程中Ti2C颗粒内未反应Ti长大形成大尺寸Ti片层,降温过程中过饱和Ti2C内Ti原子直接析出形成小尺寸Ti片层。具有互连通微观结构的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杨氏模量达174.3 GPa和抗弯强度达1014 GPa。与纯钛相比,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提高了55%,这归因于高Ti2C含量和互连通微观结构。高强度来自于强界面结合、互连Ti2C颗粒的载荷传递作用以及双尺度颗粒内Ti层片,其极大地降低了平均裂纹驱动力。原位加载弯曲试验表明,裂纹先在最大拉应力区域的Ti2C{001}解理面和Ti2C晶界处萌生。此外,颗粒间Ti晶粒能有效抑制裂纹扩展,从而防止复合材料发生脆性断裂。
研究论文
高价态钽元素掺杂SrFeO3-δ作为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空气电极的研究与优化
姜姗姗, 邱浩, 徐少华, 许晓敏, 江静静, 肖蓓蓓, Paulo Sérgio Barros Julião, 苏超, 陈代芬, 周嵬
2024, 31(9): 2102-2109. doi: 10.1007/s12613-024-2872-1
摘要: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一种能够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能源装置,凭借着独特的优势,包括燃料多样性,能量转化率高,全固态和环保等备受关注。虽然SOFC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潜力,但目前一些棘手的问题严重限制其广泛使用,特别是在较高工作温度(800–1000°C)下存在稳定性变差和成本变高等问题。所以将SOFC操作温度下降到800°C以下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温度的降低,阴极活性不足的问题凸显。因此,目前学者们的研究重点是开发在中低温下具有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SOFC阴极材料。本研究为探索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s)的高活性和热机械稳定性空气电极,开发出一种锶铁基钙钛矿氧化物的B位掺杂10mol% Ta5+的新型空气电极(SrTa0.1Fe0.9O3–δ, STF),并系统地评价了Ta5+掺杂对空气电极的物质结构、过渡金属热还原、氧非化学计量比、热膨胀系数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10mol% Ta5+掺杂,SrFeO3–δ的热膨胀系数(TEC)从34.1 × 10–6 (SrFeO3–δ)降至14.6 × 10-6 K–1 (STF),接近电解质的TEC (Sm0.2Ce0.8O1.9, SDC为13.3 × 10–6 K–1),具有良好的热机械相容性。在550–750°C时,STF表现出优异的氧空位浓度(0.262–0.331),这对氧还原反应(ORR)至关重要。氧程序升温脱附曲线(O2-TPD)表明,铁离子的热还原起始温度在420°C左右,与热重曲线和电导率曲线的拐点高度吻合。在600°C时,STF电极的面积比电阻(ASR)为0.152 Ω·cm2,峰值功率密度(PPD)为749 mW·cm–2。通过引入30wt% Sm0.2Ce0.8O1.9 (SDC)电解质,进一步提高ORR活性,STF + SDC复合阴极在600°C下的ASR值达到0.115 Ω·cm2,甚至可以与基准含钴阴极Ba0.5Sr0.5Co0.8Fe0.2O3–δ (BSCF)相媲美。弛豫时间(DRT)分布分析表明,复合阴极的形成改善了氧的表面交换和体扩散。在650°C下,STF + SDC复合阴极的PPD达到了1117 mW·cm–2。优异的结果表明,STF和STF + SDC是很有前途的空气电极。
研究论文
基于改性钢渣为原料制备的新型木塑复合材料及其力学与燃烧性能研究
赵令, 赵凯, 申振伟, 王毅璠, 夏小洁, 张浩, 龙红明
2024, 31(9): 2110-2120. doi: 10.1007/s12613-024-2829-4
摘要:
针对钢渣利用低的缺点,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钢渣利用率的方法。即采用磷酸协同硅烷偶联剂(KH550)对钢渣进行改性并制备改性钢渣(MSS)。并通过熔融共混与热压相结合的工艺,用MSS替代部分滑石粉制备改性钢渣/木塑复合材料(MSS/WPCs)。测试木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燃烧性能,热量释放、烟气释放以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改性后钢渣能与木粉、热塑性塑料之间发生接枝反应,提高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尤其是MSS替滑石粉比例为1:1时(MSS/WPC#50,MSS含量为16 wt%),MSS/WPC#50的力学最优,与纯滑石粉/木塑复合材料相比,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与冲击强分别提高18.5%,12.8%和18.0%。同时,MSS/WPC50#的氧指数最高为22.5%,垂直燃烧等级别也最高为V-1级,水平燃烧速度最低为44.2 mm/min。此外,MSS/WPC#50的热稳定性最好且热量释放与烟气的释放均为最低,这是因为MSS能形成稳定且致密的炭层阻止热量的传递与烟气扩散。然而,过少的MSS产生的接枝作用较弱,过量的改性钢渣加入会导致团聚,影响力学性能与阻燃性。上述研究成果表明,将优异的改性钢渣/木塑复合材料可以被用来制备室内与室外的装饰板材,间接地实现钢渣的高附加值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