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4年  第31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特约综述
深部高应力储能岩石扰动力学行为研究现状与展望
王涛, 叶维炜, 刘力源, 刘凯, 姜乃生, 冯献慧
2024, 31(4): 611-627. doi: 10.1007/s12613-024-2864-1
摘要:
本文系统综述了蓄能岩石扰动力学行为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方向。首先,对深部高应力岩石扰动力学的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和理论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并从能量角度综述了学者们对于深部岩石破坏变形的研究。然后,以深部高应力地层硬岩的岩爆、岩芯饼化等特殊力学现象为背景,从岩石微观组构的视角研究岩石蓄能机制,展示了岩石显微结构分析和岩石残余应力等相关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综述了考虑岩石自蓄能的深部岩石力学响应与能量耗散机制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现阶段深部蓄能岩石扰动破坏机理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该工作可为深部高应力岩石蓄能微观机理以及自蓄能岩石能量扰动释放特性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拓展思路。
特约综述
一次和二次资源中钴的提取和回收技术:综述
黄宇坤, 陈鹏旭, 舒宣朝, 付彪, 彭伟军, 刘江, 曹亦俊, 朱小峰
2024, 31(4): 628-649. doi: 10.1007/s12613-023-2734-2
摘要:
钴具有出色的磁性和电化学性能以及较低的导热性,作为一种战略资源,钴已经作为关键原料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领域。然而,由于近年来电池行业的飞速发展消耗了大量钴资源,导致钴资源出现供应危机。因此,本文从总结钴矿储量和分布出发,阐明了近年来钴行业发展和消费情况,并详细地整理了不同钴资源回收方法的原理、优缺点以及研究现状。为了获得钴原料以满足下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在资源源头上,对不同种类钴资源(铜钴矿、镍钴矿、锌冶炼渣以及报废钴产品)的开发和回收将会得到发展。同时,在回收技术方面,火法-湿法联合工艺既能够通过火法煅烧改善矿相结构,又能通过后续湿法回收过程实现较高的钴回收率和钴产品纯度。因此,联合工艺将会是未来钴回收最具前景的回收工艺。
研究论文
聚丙烯纤维对冲击载荷下水泥基尾矿回填材料能量吸收和断裂的强化作用
李佳建, 曹帅, Erol Yilmaz
2024, 31(4): 650-664. doi: 10.1007/s12613-023-2806-3
摘要:
聚丙烯(PP)纤维增强水泥基尾矿充填体(FRCTB)是一种绿色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抗裂性能,在地下采矿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FRCTB 易受冲击地压和爆破振动等动态事件的影响。考虑到高度/直径(H/D)效应,本文研究了 FRCTB 在动态冲击下的能量和裂纹分布行为。对六种 FRCTB 进行了霍普金森压杆、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实验。实验室结果证实纤维聚集在试样底部。当 H/D 小于 0.8 时,沿θ 角为80°–90°的 PP 纤维比例增加。就总能量而言,所有样品的能量吸收、反射率和透射率都相似。不过,在峰值阶段,H/D 的上升可能会导致 FRCTB 的能量吸收率上升。平均应变率与单位体积吸收的能量之间存在正相关。H/D 的增加导致 FRCTB 的裂缝体积分数降低。当 H/D 大于或等于 0.7 时,在入射面附近观察到 FRCTB 的最大裂纹体积分数。只有在 H/D 比为 0.5 的 FRCTB 中才会出现径向裂纹。H/D 比为 0.5 和 0.6 的样品显示出相似的弱损伤区和重损伤区分布。聚丙烯纤维可以通过影响裂纹的路径来限制裂纹的出现和扩展。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表明,纤维与 FRCTB 之间的粘合强度存在很大差异。与基材粘附得特别好的纤维与粘附在表面的水化产物一起被吸引过来。这些结果表明,FRCTB 很有希望成为一种可持续的绿色回填材料。
研究论文
晶格中含镍针铁矿的表面性质在水杨基羟肟酸的作用下演变: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Levie Mweene, Gilsang Hong, Hee-Eun Jeong, Hee-won Kang, Hyunjung Kim
2024, 31(4): 665-677. doi: 10.1007/s12613-023-2813-4
摘要:
对针铁矿(GT)和晶格中含镍针铁矿(GTN) 在水杨基羟肟酸(SA)存在条件下的表面化学变化进行了对比实验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100 g SA存在的情况下,GTN和GT的浮选回收率随pH的增加而增加,在pH 为8.3时,两种矿物的浮选回收率均达到最大值98.9%,PH超过该值时,回收率则逐渐降低;除pH = 8.3时外,GTN的回收率均略高于GT。这是因为存在共价键、封闭壳键和常规氢键形成的GTN∙∙∙SA的络合能(−883.87 kJ⋅mol−1)比GT∙∙SA的络合能(−604.23 kJ⋅mol−1)更高。相对于GT, GTN对SA的吸附性更好,这是由于GTN中会形成的π孔,进一步促进捕收剂与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 GT晶格中Ni的存在分别促进和减少了SA在矿物上的吸附和解吸。
研究论文
不同导电剂对LiFePO4电极盐湖卤水提锂性能影响
张祯, 骆潘, 张岩, 王育菡, 廖丽, 于博, 王明珊, 陈俊臣, 郭秉淑, 李星
2024, 31(4): 678-687. doi: 10.1007/s12613-023-2750-2
摘要:
电化学法从盐湖卤水中提取锂是一种低成本获取锂的有效方法。然而,盐湖卤水中镁锂比高以及大量共存离子的影响给盐湖卤水提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比如提取周期延长、提锂效率低和环境污染严重等。本文以LiFePO4(LFP)为盐湖提锂正极材料,进行了电化学提锂的研究。通过调整导电剂的种类来优化了LFP电极的导电网络,使其具有较高的提锂效率和使用寿命。当单一导电剂乙炔黑(AB)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被AB/MWCNTs混合导电剂取代时,Li+在电极中的平均扩散系数分别由2.35 × 10−9和1.77 × 10−9增加到4.21 × 10−9 cm2⋅s−1。当电流密度为20 mA⋅g−1时,每克LFP电极的平均提锂量由30.36 mg提高到35.62 mg,提锂效率显著提高。当使用混合导电剂时,30次循环后电极的容量保持率达到82.9%,明显高于使用单一AB时的容量保持率65.8%。同时,AB/MWCNTs混合导电剂的电极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当导电剂含量降低或电极LiFePO4负载量增大时,含混合导电剂的电极继续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此研究基础上,设计搭建了高效的连续提锂装置。采用AB/MWCNT混合导电剂的电极在该器件中发挥了良好的吸附容量和循环性能。该研究为电化学提锂效率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论文
使用硫酸和草酸选择性浸出废弃锂离子电池中的锂
余海军, 王东兴, 饶帅, 段丽娟, 邵彩茹, 涂小慧, 马致远, 曹洪杨, 刘志强
2024, 31(4): 688-696. doi: 10.1007/s12613-023-2741-3
摘要:
近年来,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未来锂离子电池退役量将剧增。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废弃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利用变得迫在眉睫。现有废弃锂离子电池湿法冶金回收工艺通常采用还原酸浸法将有价金属同时提取到浸出液中,后续再通过沉淀、萃取、反萃等工艺分离各有价金属。这类工艺流程较长,且锂在流程最末端回收,锂的损失率高。本文旨在开发一种新的选择性优先浸锂工艺,利用硫酸和草酸协同作用选择性浸出废弃锂电池中的锂,有利于锂的优先回收。在最佳浸出条件下(浸出时间1.5 h、浸出温度70°C、液固比4 mL/g、硫酸配比1.3、草酸配比1.3),锂的浸出率为89.6%,选择性浸出效果较好。经ICP成分分析、XRD物相分析和SEM显微分析推断出,在硫酸体系中的草酸起到了还原剂与沉淀剂的作用。草酸可降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部分镍、钴、锰的价态从而破坏正极材料的层状结构,有利于锂的浸出;同时,草酸根与溶液中的镍、钴、锰结合形成草酸盐留在渣中,从而实现选择性浸锂。
研究论文
用作封堵工具的铸态Mg–6Zn–2X(Fe/Cu/Ni)合金的微观组织、腐蚀行为和力学性能
刘宝胜, 卫嘉莉, 张少华, 张跃忠, 武鹏鹏, 房大庆, 马国睿
2024, 31(4): 697-711. doi: 10.1007/s12613-023-2775-6
摘要:
通过半连续铸造制备了 Mg–6Zn–2X(Fe/Cu/Ni)合金,以确定一种适合用于压裂球的可降解镁(Mg)合金。对比分析了Cu和Ni的添加的影响,导致了晶粒细化和电偶腐蚀位点的形成。扫描电子显微镜表明,析出相聚集在晶界处,形成半连续的网络结构,其结构加速了 Mg–6Zn–2Cu 和 Mg–6Zn–2Ni 合金腐蚀过程中电解质离子的渗透。在 Mg–6Zn–2Fe 中观察到了点蚀现象,而在 Mg–6Zn–2Cu 和 Mg–6Zn–2Ni 合金中,电偶腐蚀被确定为主要机制。在试验合金中,Mg–6Zn–2Ni合金的腐蚀速率最高(约 932.9 mm/a)。力学测试表明,Mg–6Zn–2Ni 合金具有合适的抗压强度,是可降解压裂球的潜在候选材料,有效解决了压裂应用中强度和降解率的平衡难题。
研究论文
β-Mg17Al12相诱导AZ91D 镁合金微弧氧化过程机理
翟大军, 李小萍, 沈骏
2024, 31(4): 712-724. doi: 10.1007/s12613-023-2752-0
摘要:
由于镁合金中元素的不均匀分布以及金属间相的存在,导致合金表面的电化学特性是不均匀的。通过在镁合金中控制第二相β-Mg17Al12的含量和分布来间接诱导均匀微弧放电的方法有着巨大的研究潜力。本文通过搅拌摩擦处理(FSP)将两种纳米颗粒(ZrO2和TiO2)加入到镁合金基体中。然后,在磷酸盐和硅酸盐混合电解液中对设计的具有不同沉淀形态的β-Mg17Al12相的镁合金样品进行微弧氧化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X光电子能谱仪、接触角仪和动电位极化仪对微弧氧化涂层的特性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SP工艺细化了AZ91D轧制镁合金内的α-Mg晶粒,搅碎了β-Mg17Al12相的网状结构,使β相弥散分布。纳米ZrO2颗粒通过FSP工艺可钉扎在镁合金晶界处,不仅促进了α-Mg晶粒的细化,而且还促进了β相在α-Mg晶界处和晶内的弥散析出。由此有效地抑制了镁合金表面微弧氧化“级联”放电现象,从而导致放电孔隙的均匀分布。因此,通过FSP工艺将纳米ZrO2颗粒固定在晶界上,调控了基体中的β-Mg17Al12相结构和分布,提高了基体表面微弧氧化涂层的润湿性和耐腐蚀性。然而,在Ti-FSP样品上的微弧氧化涂层中几乎没有检测到TiO2颗粒。
研究论文
不同转速下预热辅助搅拌摩擦固态修复Al–Mg–Si合金板材
汪辉, 李一迪, 张明, 龚玮, 赖瑞林, 李云平
2024, 31(4): 725-736. doi: 10.1007/s12613-023-2772-9
摘要:
搅拌摩擦增材制造(Additive friction stir deposition,AFSD)作为一种新型结构修复和增材制造技术成为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在这项工作中,首次将基板预热应用到修复实验中,研究了预热辅助 AFSD 工艺修复的Al Mg Si合金板材的微观结构演变和力学性能。为了评估工具旋转速度和基板预热对修复质量的影响,我们使用 AFSD 技术对 Al Mg Si基板上 5 mm深度的盲孔进行了修复实验。结果表明,与未预热基材的对照条件相比,预热辅助 AFSD 修复可显著提高界面处的冶金结合和接头强度。此外,提高刀具旋转速度也有利于改善界面的冶金结合,避免出现体积缺陷。在基板预热条件下,修复后接头的力学性能与旋转速度呈正相关。在刀具转速为400–800 r/min的工艺参数下,修复试样界面均发现弱结合、空洞等缺陷,拉伸样品断裂在修复区。而转速为 1000 r/min时,可获得无缺陷试样,同时拉伸样品断裂在非修复区。UTS 和伸长率达到最大值 164.2 MPa 和 13.4%。
研究论文
3D打印多孔金属结构在压缩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及响应机制
蔡宣明, 侯阳, 张伟, 范志强, 高玉波, 王俊元, 孙河洋, 张柱军, 杨文澍
2024, 31(4): 737-749. doi: 10.1007/s12613-024-2865-0
摘要:
为全面认识AlSi10Mg多孔结构在压缩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损伤模式及吸能机制,从而展开了一系列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对标高冲击、强吸能、轻量化特性需求,设计优化了三种体积分数AlSi10Mg多孔结构。通过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体积分数AlSi10Mg多孔结构的力学行为,包括应力–应变关系、结构承载状态、变形破坏模式及能量吸收特性。损伤断面细观结构损伤模式指出该AlSi10Mg多孔结构同时具有韧性和脆性双重力学特性。数值模拟研究表明,该AlSi10Mg多孔结构沿斜截面相对错动而发生剪切破坏,且破坏位置与轴向加载方向几乎呈45°,这一破坏模式是导致其结构损坏的最直接原因,揭示了AlSi10Mg多孔结构在压缩载荷作用下的损伤破坏机理。文中构建的多孔结构归一化能量吸收模式,较好地诠释了该AlSi10Mg多孔结构能量吸收状态,并给出了其结构敏感位置,研究结果为同行在结构设计及优化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研究论文
Ti–5Al–2Sn–4Zr–4Mo–2Cr–1Fe和Ti–6Al–4V钛合金在NaNO3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刘嘉, 段双陆, 岳小康, 曲宁松
2024, 31(4): 750-763. doi: 10.1007/s12613-023-2762-y
摘要:
Ti–5Al–2Sn–4Zr–4Mo–2Cr–1Fe(β-CEZ)合金因其优异的强度和耐腐蚀性而被认为是航空工业潜在的结构材料。电解加工(ECM)是一种高效、低成本的β-CEZ合金制造技术。在电解加工中,加工参数选择和刀具设计基于材料的电化学溶解行为。本研究讨论了β-CEZ和Ti–6Al–4V (TC4) 合金在NaNO3溶液中的电化学溶解行为。分析了β-CEZ和TC4合金的开路电位(OCP)、塔菲尔极化、动电位极化、电化学阻抗谱(EIS)和电流效率曲线。结果表明,与TC4合金相比,β-CEZ合金的钝化膜结构更致密,溶解过程中的电荷转移阻力更大。此外,还分析了两种钛合金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溶解表面形貌。在低电流密度下,β-CEZ合金表面包含点蚀坑和溶解产物,而TC4合金表面为多孔蜂窝状结构。 在高电流密度下,两种合金的表面波纹度均得到改善,TC4合金表面比β-CEZ合金表面更平坦、更光滑。最后,还提出了β-CEZ和TC4合金的电化学溶解模型。
研究论文
元素粉末反应合成制备多孔TiFe2金属间化合物
赵乾, 何真丽, 贺跃辉, 邱悦, 王重贺, 江垚
2024, 31(4): 764-772. doi: 10.1007/s12613-023-2748-9
摘要:
金属间化合物兼具了陶瓷和传统金属的特点,表现出良好的抗腐蚀性和结构稳定性,在过滤分离领域以及催化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文通过元素粉末反应合成法制备了多孔TiFe2金属间化合物,研究了反应合成过程中的物相演变和孔隙形成机理,以及在碱性溶液中的析氢反应。研究结果表明,通过Ti、Fe元素粉末的扩散反应合成了孔隙度为34.4%–56.4%的多孔TiFe2金属间化合物,孔隙主要是由拱桥效应和Kirkendall效应共同作用产生。多孔TiFe2金属间化合物比316L不锈钢具有更好的抗腐蚀性能。多孔TiFe2金属间化合物作为阴极在10 mA⸱cm−2和100 mA⸱cm−2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分别为220.6 mV和295.6 mV,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因此,合成具有可控孔结构和优异抗腐蚀性能的多孔Fe基金属间化合物在过滤分离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研究论文
机器学习辅助具有特定相变温度的Cu基SMA高效设计
吴梦玮, 雍维, 付存琴, 马春梅, 刘瑞平
2024, 31(4): 773-785. doi: 10.1007/s12613-023-2767-6
摘要:
马氏体相变温度是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基础,快速准确预测形状记忆合金转变温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利用机器学习方法以加速搜索具有特定目标特性(相变温度)的形状记忆合金。采用直接建模和特征建模方法对形状记忆合金相变温度进行预测。从大量未探索的数据中选择一组数据,采用反向设计方法设计了形状记忆合金。获取了该形状记忆合金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机器学习模型可以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获得目标材料,实现了特定目标相变温度形状记忆合金的准确快速设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变温度与材料描述符之间的关系,证明了影响形状记忆合金相变温度的关键因素是基于原子间结合能的强度。本工作为Cu基形状记忆合金的可控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新的思路。
研究论文
PEO修饰TiO2电子层提高低温制备的全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性能
赵煦, 高乃涛, 吴圣成, 李少珍, 吴素娟
2024, 31(4): 786-794. doi: 10.1007/s12613-023-2742-2
摘要:
由于成本低廉、热稳定性好,低温工艺制备的CsPbX3-基 (X = I, Br, Cl) 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PSCs) 备受关注。但是,在低温工艺制备的TiO2膜与无机钙钛矿层间的界面存在较高的缺陷态密度,导致严重的电荷复合,从而限制了全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提高。因此,本工作引入聚环氧乙烷(PEO)修饰的TiO2 膜来钝化该界面的缺陷态,促进载流子的传导与收集。系统研究了PEO修饰对TiO2膜、CsPbI2Br层微结构及电池光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PEO修饰将降低TiO2膜的表面粗糙度及其平均表面电势、并且钝化该界面的缺陷态。在最优工艺条件下,PEO修饰后将电池的最优光电转换效率由9.03%提高到了11.24%。同时,PEO的修饰抑制了电池中的电滞回效应,减小了电荷复合,促进了载流子的有效传导与收集。
研究论文
受体掺杂CeO2中的中性和金属与带电和半导电表面层
Ilan Riess
2024, 31(4): 795-802. doi: 10.1007/s12613-023-2789-0
摘要:
受体掺杂的CeO2的单分子体表面层可以变成中性的和金属的或者带电的和半导电的,这在具有两种不同掺杂剂类型并在不同氧压下操作的受主掺杂二氧化铈中表面缺陷浓度的氧压依赖性的理论分析中揭示。最近公布的含有固定价掺杂剂Sm3+的高度还原Sm0.2Ce0.8O1.9–x(SDC)的实验数据与在较温和条件下还原可变价掺杂剂Pr4+/Pr3+的Pr0.1Ce0.9O2–x(PCO)的实验结果非常不同。这些实验结果的理论分析与SDC和PCO的实验结果非常吻合。这导致了以下预测:SDC的高度还原表面是金属和中性的,金属表面电子态密度为gs = 0.9 × 1038 J–1·m–2(1.4 × 1015 eV–1·cm–2),电子有效质量为meff,s = 3.3me,还原表面的相图具有α (fcc)散装结构。在PCO中,预计在表面和本体之间形成双层,表面带负电且半导电。PCO的表面在高于本体中的氧压力下保持高的Pr3+缺陷浓度以及相对高的氧空位浓度。综述了受主掺杂CeO2的金属表面层和半导体表面层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理论考虑因素。为此,我们利用了受主掺杂二氧化铈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
研究论文
电解固态Bi2O3制备具有高CO2电还原活性及高甲酸选择性的纳米金属铋催化剂
王晓燕, Safeer Jan, 王志勇, 金先波
2024, 31(4): 803-811. doi: 10.1007/s12613-023-2770-y
摘要:
二氧化碳(CO2)电化学还原是碳中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目前的CO2电还原催化剂在稳定性、产物选择性以及活性等方面均有待提升。铋金属因其低成本、低毒性以及高CO2电还原活性及高甲酸选择性而备受青睐。本文中,我们采用固态电解,直接电化学还原商业氧化铋的固态电极制备了纳米多孔铋电极(粒径约80 nm)。应用于CO2电催化还原研究时,该纳米多孔铋电极在−0.78 V(相对于可逆氢电极RHE)表现出高达97.6%的甲酸选择性。当电极电势为−1.10 V vs. RHE时,该电极上CO2还原电流高达40.0 mA⋅cm−2,甲酸选择性仍保持86.0%。采用纳米尺寸的氧化铋前驱体可进一步将金属铋催化剂的原生粒径降低至30~50 nm,此时可提升低过电位下CO2还原时甲酸的选择性。例如,在−0.63 V vs. RHE时,甲酸选择性由原来的68.0%增加到81.7%。本工作中铋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CO2电催化活性与其由互相连通的铋纳米网构成纳米多孔结构密切相关,该独特结构提供了CO2分子的扩散路径以及丰富的反应活性位点。
研究论文
铁镍合金纳米片阵列插入生物质衍生碳模板以增强电磁波吸收能力
杨宣祺, 王洪瀚, 陈婧, 安庆大, 肖作毅, 郝敬爱, 翟尚儒, 盛俊业
2024, 31(4): 812-824. doi: 10.1007/s12613-023-2768-5
摘要:
电磁波(EMW)吸收材料在军事领域和防止电磁波辐射危害人体健康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作用。然而,获得轻质、高性能和高带宽的电磁波吸收材料仍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创造具有定制结构的介电/磁复合材料是开发高性能电磁波吸收材料的一项很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使用层状双氢氧化物作为双金属合金的前体,并将其与多孔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相结合,是构建多界面异质结构作为高效电磁波吸收材料的一种潜在方法,因为它们具有协同损耗、成本低、资源丰富和重量轻等特点。在此,通过简单的水热和碳化方法制备了铁镍合金纳米片阵列/菌孢衍生碳(FeNi/LSC)。由于镍铁合金纳米片阵列、海绵状结构、阻抗匹配能力以及介电/磁损的改善,FeNi/LS具有理想的电磁波吸收性能。FeNi/LSC在填料含量为 20wt% 的情况下,在 1.5 mm 时的最小反射损耗为 −58.3 dB,有效吸收带宽为 4.92 GHz。具有有效电磁波吸收性能的FeNi/LSC复合材料为将生物质衍生复合材料定制为高性能、轻质的宽带电磁波吸收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